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单元
岩石圈演化学科中心

 

历史渊源:

  岩石圈演化学科中心的前身可追溯至1989年建立的“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后,2000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2005年4月在“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调整和增加了其它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参加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被评为优秀实验室(A类),组建“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10月为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整合组建为“岩石圈演化学科中心”。

总体定位:

  中心定位于基础研究,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中心在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在开放与流动管理机制下,发挥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和优势,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系统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做出创新性贡献。

人才队伍:

  中心现有成员81人,其中研究员37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43人,助理研究员1人。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入选者9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

中长期目标:

  中心中长期目标是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开放,实施全新运行机制,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实现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岩石圈演化领域的国际性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

中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

  中心将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坏过程与机理作为近期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 以华北克拉通为代表的早期大陆形成、演化与成矿;
  ■ 以华北东部为代表的克拉通破坏与成矿;
  ■ 大陆碰撞造山带大陆深俯冲与高压-超高压变质过程和壳-幔相互作用;
  ■ 以北方及中-东亚造山带为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
  ■ 以喜马拉雅型造山带为代表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与演化机制;
  ■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东亚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主 任:杨进辉

副主任:宋东方 杨建锋

——学科组信息——

古地磁学与年代学
组长:
邓成龙
成员:
王非 杨列坤 秦华峰 刘双迟 蔡书慧 赵盼 李仕虎

构造地球物理学
组长:
田小波
成员:
滕吉文 白志明 陈赟 吴晶 张晰 梁晓峰

化学地球动力学
组长:
李秋立
成员:
李献华 吴福元 杨进辉 张艳斌 兰中伍 纪伟强 王建刚 刘小驰
   王浩 王佳敏 张晓冉 姜禾禾 梅清风 吴亚东  

地幔地球化学
组长:
汤艳杰
成员:
张宏福 英基丰 张晓晖 赵新苗 肖燕

前寒武纪地质学
组长:
彭澎
成员:
翟明国 郭敬辉 姜能 周艳艳 焦淑娟 Ross Mitchell 赵磊 刘鹏
   周李岗 黄广宇 王冲 邹屹

盆山系统演化与动力学
组长:
陈意
成员:
林伟 郭顺 刘景波 陈林 卫巍 褚杨 苏斌

大地构造学(含地热学)
组长:
敖松坚
成员:钟大赉胡圣标 王志洪 肖文交 何丽娟 张继恩 万博 张志勇
   宋东方 

岩石圈演化动力学
组长:
陈凌
成员:
兰海强 李杨 李绍阳 杨建锋 刘前程 杨蕾 王旭

大洋岩石圈演化
组长:
刘传周
成员:刘通 张畅 李宇 刘博达 张强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