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中心概况:
学科中心主体由中国科学院地球与行星物理重点实验室构成,该实验室成立于2014年4月16日,由原“中科院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电离层空间环境重点实验室”整合形成。
中心集中了地球科学、行星科学等多学科人才。截止2024年11月,中心具有专业技术人员69人,其中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28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36人。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2人、2023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先进个人2人、青促会会员16人、青促会优秀会员6人、2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项。
中心具备齐全的分支学科,涵盖了地震学、地磁学与古地磁学、比较行星学、空间物理学、分子和量子模拟、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高温高压实验;建成了先进的配套支撑平台,包括国家子午工程组成部分的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和黑龙江漠河地球物理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海南非相干散射雷达、冷湖行星地质观测中心、大规模流动地震探测台阵、由纳米离子探针、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构成的微纳分析平台、超级计算平台、地磁与古地磁学实验室、稀有气体实验室、高温高压实验室等。
总体定位:
面向地球与行星科学前沿,研究行星的内部与空间物理环境,深入理解行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和演化,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国际化地球与行星物理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与特色:
面向地球与行星科学前沿,重点研究地球与行星的内部和空间物理环境,深入理解行星地球宜居性的形成和演化,服务国家在深空探测、国防安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战略需求。主要研究方向为:
■ 行星系统:重点研究地球和行星内部过程与生物圈、大气层、电离层和磁层等的相互作用机制,探索内部过程和空间环境在行星宜居性的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 空间环境:重点研究地球空间环境的结构与变化,探索太阳系行星的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变化及驱动机理。
■ 内部结构:重点研究核幔成分、结构及动力学,对比研究月球和火星等行星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