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Fig.1s.jpg
史锋等-GRL:现代暖期增温未超过全新世大暖期 2021-02-26
     现代暖期是一个正常的周期事件还是不正常的突变?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料重建温度变化的历史,定量估计现代暖期在古气候变化中的位置,理解自然因素对现代暖期增温的相对贡献。   根据英国气象局的气温资料(HadCRUT4),最近100年(1919-2018)全球年平...
   查看详细>>>>
Fig.2s.jpg
张兵芳等-NC: 亚磁场暴露减弱小鼠成体海马神经发生和认... 2021-02-24
     地磁场伴随地球生命起源和进化过程,它保护地球生物圈免受太阳风及其它高能宇宙射线的辐射伤害,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研究表明:在长期生命演化过程中,细菌和多种动物进化出利用地磁场定向、导航的能力,包括人类大脑也能感知地磁场的变化。然而,动物中枢神经...
   查看详细>>>>
Fig.4s.jpg
李继磊等-GCA&IGR:流-岩交换过程解译俯冲带中硫的迁移 2021-02-08
     俯冲带是地球一级物质循环体系,控制着地球内部与地表之间各种元素与挥发份的交换过程,影响着全球的元素循环。基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实验岩石学研究,目前的共识是板片向上覆地幔楔输送挥发份物质的主要介质是俯冲带流体。深俯冲的沉积物、蚀变洋壳和蛇纹石化地...
   查看详细>>>>
Fig.5s.jpg
王佳敏等-EPSL:喜马拉雅首次发现榴辉岩叠加超高温变质... 2021-02-05
     研究概要:   1.首次报道喜马拉雅存在超高温变质作用(900–970℃),模拟了加厚酸性地壳(~60 km)和岩石圈减薄(<90 km)共同作用作为其热源的可能性。   2.提出了碰撞初期形成冷的榴辉岩vs.成熟期由于地壳加厚而形成麻粒岩化榴辉岩的构造模式,该模型不需要板片断离...
   查看详细>>>>
Fig.4s.jpg
吴子木等-JGR:伊朗高原东北部-东部岩石圈-软流圈系统... 2021-02-03
     伊朗高原位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带中段(图1a),形成于特提斯域板块间的长期汇聚作用,特别是新生代新特提斯洋的闭合与紧随其后的阿拉伯-欧亚陆陆碰撞造成高原隆升。相比位于同一构造域、发育更为“成熟”的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具有平均海拔低、初始碰撞晚、汇聚...
   查看详细>>>>
Fig.6s.jpg
郭松峰等-EG等:非均质各向异性岩体的渐进破坏特征及质... 2021-02-01
     岩体属于地质造物,不仅包括由矿物集合所构成的岩块,其内部还广泛发育断层、节理、裂隙等不连续面,具有强烈的非连续、非均质及各向异性特征,因此开展岩体的非均质各向异性研究,进而进行岩体质量分类指导工程设计施工一直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受...
   查看详细>>>>
Fig.3s.jpg
韩光洁等-EPSL: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结构研究 2021-01-29
     位于地幔过渡带上方的低速层结构是近20年来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发现。对于410-km间断面上覆低速层结构的探测(低速层的空间分布、厚度变化、低速异常值大小等)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是深部地幔结构、物性和动力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对理解地幔对流模式、地球内部物...
   查看详细>>>>
共168页  首页上5页上一页5152535455下一页下5页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