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cover.jpg
张明明等-GCA|MPS:原始球粒陨石中难熔包体的“前世今生” 2020-01-21
     球粒陨石是太阳系形成和早期演化过程残留的“化石”,是地球等类地行星的“建筑材料”。难熔包体是球粒陨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太阳系最早形成的固态物质(~4567 Ma),记录了太阳星云的初始状态、重要事件以及星云盘径向空间上的同位素分布。难容包体通常由黄长石...
   查看详细>>>>
cover.jpg
李国主等-GRL:IONISE观测揭示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导... 2020-01-17
     地球电离层是指地球高空60~1000 km高度中性大气被部分电离的区域。在低纬赤道,电离层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受行星际磁场Bz极性变化影响,其引起的行星际穿透电场可导致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重新分布,造成电离层时空变化。电离层电子浓度总含量(TEC)是描述电离层的一个...
   查看详细>>>>
Fig.2.jpg
刘学建等-GJI:基于鬼波分离的多次波成像方法 2020-01-16
     传统地震成像方法仅利用地下一次反射波成像,然而在典型的VSP、OBS以及三维表面观测系统中,由于震源或者检波器的稀疏采样,传统成像方法的地下覆盖不足,在部分区域出现成像缺失或者成像脚印。表面多次波在地震数据中是一种能量很强的同相轴,在地下经过多次波反射...
   查看详细>>>>
Fig.3s.jpg
曹明坚等-JGR:低温含水环境下磷灰石Sr同位素地球化学行为 2020-01-06
     磷灰石分布普遍,由于含有丰富的有用元素(F、Cl、S、Fe、Mn、Sr、REE)和同位素(Sr、Nd、O),已被广泛应用于示踪岩石成因。众多实验岩石学和矿床实例研究结果揭示出磷灰石结构和成分极易受到中高温(300℃-900℃)流体(包括卤水相流体、H2O-CO2流体、酸性流体)...
   查看详细>>>>
Fig.1.jpg
尧中华等-GRL:木星极光与磁层能量的对应关系——Juno... 2020-01-01
     极光是太阳系行星的普遍现象,甚至也被认为存在于系外行星。绚丽的光学现象背后对应的是丰富的空间等离子体过程。木星上拥有太阳系中能量最强的极光活动,而驱动木星极光的木星磁层空间有地球磁层空间的1000倍大。   在地球上,太阳风通过磁层顶的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将...
   查看详细>>>>
cover.jpg
褚杨等-Tectonics:俯冲带的周期变化与华南板块晚中生... 2019-12-29
     俯冲带是地球板块汇聚消亡的地方,作为板块构造中最活跃的地质系统之一,不仅产生广阔的造山带,还可以将地表物质带入地球内部,产生巨量的火山活动。洋陆俯冲带中,大洋板块通过俯冲板块角度或速率的变化,不断切换构造挤压或伸展的模式,以此改造着俯冲带上盘的大...
   查看详细>>>>
cover.jpg
郝金来等-NSR:日本地震的发震时刻具有统计意义上的24... 2019-12-25
     1.研究背景和意义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体受到构造应力长期作用所导致的突然断裂和错动。地球上平均每天发生各种震级大小的地震约上万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人类无法感知的微小地震。地震的发震时刻总体而言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没有清晰可辨的周期性。为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查看详细>>>>
共178页  首页上5页上一页7677787980下一页下5页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