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Fig.3s.jpg
蔡垚等-AFM等:基于铁蛋白纳米颗粒的肿瘤成像及药物靶... 2020-09-30
     纳米颗粒凭借其小尺寸、高比表面积、易修饰等特性在靶向治疗、分子影像、早期诊断和药物递送等方面可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新型的造影剂和药物载体,纳米颗粒未来将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成像和治疗。但纳米颗粒用于肿瘤成像诊断及药物递送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在生物环境下...
   查看详细>>>>
杨长俊等-JGR:岢岚地区热层中性风场统计特征和建模研究 2020-09-28
     热层是从地面85km以上到大约1000km高度的大气层,其结构主要受太阳辐射和地磁活动的影响,和电离层通过中性成分和电离成分的碰撞而相互紧密耦合。热层中性风场在电离层-热层耦合系统中的动力过程和沿磁力线的传输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以往对于热层中性风的观测...
   查看详细>>>>
Fig.2.jpg
储著银等-AC:基于TODGA树脂的W同位素化学分离新技术 2020-09-23
     W同位素是开展地球早期演化和核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已获得系列重要研究进展。但是,开展地球样品的W同位素示踪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对分析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由于地球样品的W同位素变化范围非常小,因此要求获取极高的W同位素比值...
   查看详细>>>>
Fig.3s.jpg
杨建锋等-GRL:下地壳粘度控制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 2020-09-21
     大型走滑断层是陆-陆碰撞带最显著的构造特征之一。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过程中形成了几条长达上千公里的大型走滑断层(图1)。这些走滑断层可能强烈地影响了碰撞过程中的岩石圈变形分布,但其形成机制却并不明确。前人对青藏高原的变形机制主要基于三种端元模型:...
   查看详细>>>>
Fig.4s.jpg
范开等-APJL:火星局部磁场偏转太阳风流并阻碍大气离子... 2020-09-18
     行星大气(如大气中的氧成分)能够通过离子逃逸的形式损失至行星际空间,这一过程经过几十亿年的累积效应,改变了大气成分的物质比例,可能是触发生物物种灭绝事件的诱因之一。地球的全球性内禀磁场有效阻碍太阳风流与地球大气的直接接触,降低了地球离子成分逃逸至...
   查看详细>>>>
Fig.1s.jpg
杨明等-GGR: 中国GSR岩石标准物质Lu、Hf含量及Hf同位素... 2020-09-18
     近十多年来,随着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的快速发展,高精度Lu-Hf同位素测试变得简便和快捷,使得176Lu-176Hf同位素体系在地球化学、宇宙化学和环境科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应用。和经典的热电离质谱仪(TIMS)一样,MC-ICP-MS的质谱测试也依赖于化学分...
   查看详细>>>>
Fig.1s.jpg
胡森等-JGR:火星地下卤水活动——来自火星磷灰石H和Cl... 2020-09-15
     普遍认为早期的火星存在液态水,甚至湖泊和海洋。虽然30亿以来,火星表面就已经变成现在这样极度寒冷和干旱的环境,但是近些年的火星探测和火星陨石的研究表明,在火星的局部地区仍然可能存在过地下水(或流体)及水岩作用。火星地形地貌探测结果表明火星地下流体可...
   查看详细>>>>
共178页  首页上5页上一页6667686970下一页下5页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