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解海永等-GRL:白天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特征与起源
2020-11-27 | 作者: | 【 】【打印】【关闭

  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是指赤道电离层F区底部低密度等离子体在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区顶部,并扩展到低纬甚至中纬度地区而形成的大尺度等离子体密度耗空。它能够对穿越电离层的无线电信号造成闪烁现象,严重影响卫星通讯质量和导航定位精度。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自1976年首次被位于秘鲁Jicamarca的雷达探测到以来,其特征和机理已被广泛研究,如羽状结构内富含各种尺度的等离子体密度不均匀体(厘米到上百公里尺度),其通常在日落后产生,日出前消失。 

  近年来,基于卫星原位观测发现在白天,电离层F区顶部等离子体密度不均匀体发生较为频繁。由于以往罕见报道电离层雷达探测的白天F区回波,人们通常认为造成雷达F区回波的米级尺度不均匀体衰落较快,存在时间短,难以持续到白天。针对白天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特征等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空间环境探测实验室解海永高级工程师和李国主研究员等利用三亚VHF相干散射雷达,发展空间干涉成像探测技术,在201611月至20208月对白天可能出现的等离子体羽状结构开展长期观测实验,试图解决如下科学问题:造成白天电离层F区回波的米级尺度不均匀体出现几率?白天F区回波是否由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造成?白天等离子体羽状结构起源何处? 

  通过利用三亚VHF雷达干涉成像获得回波空间位置,结合卫星原位探测的等离子体密度研究白天电离层F区回波和等离子体羽状结构。实验首次给出白天电离层F区回波在太阳活动低年夏季出现较为频繁,其主要源自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内米级尺度的场向不均匀体后向散射;白天等离子体羽状结构在电离层F区顶部依然维持百公里尺度垂直结构(图1)。进一步分析认为,三亚VHF雷达观测的白天等离子体羽状结构,可能来自于100°-125°E经度区夜间产生的羽状结构:在高度方向,羽状结构运动到F区顶部,那里的背景环境可能提供了羽状结构生存到白天的条件;在经度方向,羽状结构随背景电离层一起运动漂移到三亚经度区。该研究更新了以往对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特征的认识,对等离子体羽状结构的有关物理机制解释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这些白天等离子体羽状结构并未引起电离层闪烁现象,羽状结构内不同尺度不均匀体的特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1 ae)三亚VHF雷达观测的白天电离层F区回波;(b-df-h)空间干涉成像回波空间位置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GRL。(解海永,杨思朋,赵秀宽胡连欢,孙文杰,武志,宁百齐刘立波李国主*, Unexpected high occurrence of daytime F-region backscatter plume structures over low latitude Sanya and their possible origin.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7: e2020GL090517.DOI: 10.1029/2020GL090517)(原文链接)。该成果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2020104002,41904141,41727803,42074190)资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