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机构设置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机构设置 > 研究单元
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

 

(点击图片查看实验室网站↓)

总体定位    

  从东亚大陆环境演变入手,向全球拓展,迎接“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时代”的到来,为地球科学下一个新理论做好科学储备;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造就一支国际高水平的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队伍。

研究方向

  以我国及其邻区的代表性新生代陆相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学、地层学、地貌学、地球化学、古生态学、古气候学、地质年代学等多学科交叉集成,研究亚洲新生代地质环境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动力关联以及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构造变动与环境效应、古生态与环境考古、地质环境过程模拟。

  1)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

  通过风尘沉积、河湖相沉积、沙丘沉积、湖泊沉积、洞穴碳酸盐沉积、树轮的多学科研究,重建不同时间尺度新生代气候-环境演化序列,阐明季风-干旱气候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揭示环境系统阶段性分异及其对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率的调制作用,探讨季风-干旱系统形成演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及对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2)构造变动与环境效应

  通过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副特提斯海地区新生代岩石和沉积的多学科研究,分析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期次,研究青藏高原火山活动温室气体排放与深部碳循环之间的联系,剖析构造变动引起的风化剥蚀过程和机理,探讨气候、环境事件与高原/山地隆升、海陆分布变化之间的关联,揭示岩石圈变动影响地球表层环境演化的动力过程。

  3)古生态与环境考古

  将传统古生物学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等手段相结合,建立不同环境单元生物演替序列,揭示亚洲地区草原植被出现和扩张等重大生态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过程,探讨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演化的影响。建立农作物及其亲缘野生植物的鉴定标准,对重要古文化遗迹开展农业起源和古环境研究,揭示农业起源、传播及其与环境关系。

  4)地质环境过程模拟

  开展地质环境变化的物理动力学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观测和模拟研究。通过现代过程观测,建立地球化学、生物学、沉积学指标与现代环境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基于多指标地质-生物记录(耦合同位素和叶腊正构烷烃)和数值模拟,实现新生代主要增温事件气候要素的定量化重建,剖析古增温与碳循环耦合的过程与机制,探讨全新世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主 任:郭正堂

副主任:杨石岭 郝青振

——学科组信息——

季风环境演变
组长:张春霞
成员:郭正堂 姜文英 吴海斌 郝青振 许晨曦 于严严 史锋
   安文玲 胡彬 谭宁 陈实 张卉 贺志霖

沉积与地球环境
组长:杨石岭
成员:丁仲礼 熊尚发 孙继敏 王永莉 蔡春芳 王旭 江茂生 唐自华
   靳春胜 陈祚伶 姜磊 周锡强 郭利成 刘牧 黄晓芳

气候-生态突变与环境考古
组长:许冰
成员:肖举乐 吕厚远 储国强 秦小光 旺罗 瑞博 李丰江 温锐林
   段武辉 徐德克 张健平 董亚杰

深部-表层碳循环与环境

组长:徐志方
成员:刘嘉麒 刘丛强 王相力 孙会国 刘文景 赵明宇 孙春青
   汪道京 伍婧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