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Fig.3s.jpg
尧中华等-JGR:磁重联和偶极化过程驱动木星的晨爆和极... 2020-09-02
     木星上拥有太阳系中最强的极光现象,其紫外极光图片提供了诸多丰富的特征。事实上,在哈勃太空望远镜对木星的首批极光观测中,人们就发现了巨大的极光增强区域。根据极光形态和发生位置等特征,该现象被命名为木星极光晨爆(Auroral Dawn Storm)。虽然木星晨爆事件...
   查看详细>>>>
Fig.1s.jpg
吴亚生等-GJ:寒武系年代地层划分新方法——碳同位素变... 2020-09-02
     我国多个沉积盆地深部寒武系以白云岩为主,且缺失可用于地层对比的化石信息,因此如何对这些白云岩地层进行年代地层划分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寒武纪碳同位素研究,以建立碳同位素地层学方法,揭示碳同位素演化的重要地质事件。较典型的...
   查看详细>>>>
Fig.2s.jpg
张强等-Geology:海洋风尘记录对源区古环境演化指示意... 2020-08-26
     亚洲内陆作为全球重要的风尘释放区,新生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构造运动的双重影响下,亚洲内陆的环境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保存在北太平洋的风尘沉积物记录了亚洲内陆风尘源区古环境演化的重要信息。前人普遍观点认为北太平洋地区风尘通量越高,指示亚洲风...
   查看详细>>>>
Fig.3s.jpg
李鑫等-EPSL:峨眉山古地幔柱改造岩石圈对青藏高原东南... 2020-08-09
     作为物质向外逃逸的主要出口,夹持于四川盆地和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既是检验和理解陆内岩石圈变形机制的理想“窗口”,也是探索高原侧向生长过程、研究高原与邻区相互作用的关键地区(图1)。GPS和地质研究均表明藏东浅部物质正围绕东构造结作...
   查看详细>>>>
Fig.3s.jpg
万博等-SA:全球联动的板块构造何时启动?
——来自短...
2020-08-06
     摘要:依据地质模型预测,部署高密度地震台站,准确定位华北克拉通鄂尔多斯陆块下方18亿年前的造山结构。该结构在全球背景下,指示3条俯冲带即可汇聚(可能是)地球最古老超级大陆的主体。结合全球资料,推测该俯冲系统自20亿年前开始具有全球联动效应,标志着板块...
   查看详细>>>>
Fig.4s.jpg
袁杰等-NSR: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新模型 2020-07-31
     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是地质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构造事件之一,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图1),对亚洲乃至全球的海陆分布格局、气候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藏高原作为研究陆-陆碰撞最为理想的天然实验室,对印度-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
   查看详细>>>>
Fig.2s.jpg
刘伊克等-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2020-07-30
     地震波是探测地球结构组成及深部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不同的地下结构,地表观察到的走时信息可能相同,但其振幅反映的地球介质的动力学信息不会相同。地震全波形反演不但考虑地震波走时信息,更重要的是考虑地震波的振幅信息,因此在勘探地震学、区域地震学和全球地...
   查看详细>>>>
共168页  首页上5页上一页5657585960下一页下5页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