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防治地震次生灾害,科学技术研究先行-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抗震救灾侧记
2008-06-25 | 作者: | 【 】【打印】【关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8年6月25日                          第十七期                                     总第166

————————————————————————————————

防治地震次生灾害,科学技术研究先行

         ——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抗震救灾侧记

 

2008512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场地震强度之大,波及之广,为几十年来所罕见。以往的资料表明,地震产生的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可能比地震还严重。特别是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灾害最为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我所迅速行动,立即针对地震次生灾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515以来,工程地质与水资源室的祁生文副研究员等10名研究人员,在天文台迅速开展地震次生灾害遥感解译工作,10名研究人员通宵达旦,经过十几天的努力,终于形成地震次生灾害分布与规模图,为抗震救灾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祁生文副研究员还负责完成了国家发改委灾区重建项目中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评价工作,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承担的项目。

 

523,我所伍法权研究员、付碧宏研究员和李晓副研究员等组成的三人科研小组赴汶川大地震灾区进行现场科学考察。52425日,他们分别前往彭州市和都江堰市进行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震后地质资料,为汶川大地震的震源机制和次生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现场材料。考察中在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发现两组地表地震破裂带,为汶川大地震逆冲兼走滑型破裂机制提供了佐证;在对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考察中发现,除了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公路破坏和桥梁垮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外,某些山体整体结构松动和破坏严重,给灾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了新课题。

 

67,我所李守定博士受项目组的委托,开赴唐家山堰塞体,布设位移监测仪器。他夜宿唐家山,工作4个日夜,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堰塞体位移监测安装调试工作全部完成,6个监测点的位移数据实时发到了专家和指挥部领导的手机上,成功在泄洪前2天获得堰塞体位移数据。此次灾区抗震救灾工作,我所人员最后撤离唐家山,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排险,撤销黄色预警警报,做出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613,在朱日祥所长、伍法权所长助理带领下,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的部分研究人员,对安县、北川、江油、绵竹、什邡等县市进行了震后地质灾害考察,其中包括北川中学、擂鼓镇、汉旺镇、洛水镇、蓥华镇、红白镇等重灾区。615,工作组首先对绵阳地区的安县、北川和江油进行了考察。安县的东南侧主要为平川和低丘,西北侧为川西山地的东缘,建筑物的地震损毁情况也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加大。待定的北川新城址位于界牌镇和安昌镇之间的板凳桥附近,有关环境承载力、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开展。从安昌镇向北直至北川中学,山势迅速趋于陡峻,公路两侧的房屋损毁非常严重,地震引发的崩塌、滑坡、滚石等地质灾害更是比比皆是。616,工作组对德阳境内的绵竹、什邡等重灾区进行了现场考察。由于需要进行地表变形迹象的追踪,大家克服了工作环境的险恶和天气的多变,通过在现场的调查、交流和分析,对以往一些了解不深的地震灾害类型有了新的见解和认识,对于促进地震灾害防灾减灾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