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简报第十六期(总第113期)
2006-08-28 | 作者: | 【 】【打印】【关闭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所办公室                第十六期(总第113期)    2006年8月21

————————————————————————————————

地下水资源与环境2006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我所承办的地下水资源与环境2006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期在京圆满召开。

开幕式上,我所副所长朱日祥院士对与会代表和专家表示欢迎。国家基金委中科院资环局有关领导、中国地调局、水利部水资源司以及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等派人到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刘东生院士、刘光鼎院士、刘昌明院士、汪集暘院士、沈照理教授、陈崇希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也相继在会上作了发言,对地下水学科的发展寄予厚望。

来自美国、英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的19位海外华人学者以及国内高校和院所的30位专家应邀参加了会议。讨会以地下水资源与环境为主题,针对我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战略需求,就水文地质与地下水学科中的新问题、新方法及新理论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

对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主题,代表们分别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下水调查评价规划、西北干旱区地下水与生态保育问题、我国地下水形势与对策、国家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与设想、中国的典型地区的水循环、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进展等,涉及华北地区、河北平原、新疆平原区、西南岩溶石山区及环渤海地区。

地下水环境污染与修复是专家们关注的问题。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富砷/氟含水层中苏打水的成因、地下水氮污染及防治对策、污染物场地的健康风险评价与修复方法、污染源示踪与生物修复监测的新方法、重油污染地下水的随机模拟;污染和原生地下水环境下的生态系统演化等。

地下水流动和溶质运移数值模型是水文地质与地下水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模拟多相流的三重连续介质数值模型、苏锡常地区区域地面沉降模型、求解非均质多孔介质井流问题的一种改进的多尺度有限单元法、区域地下水流模拟的若干问题、数值模型中刻画断层与边界条件的改进方法等。

综合利用多种勘探信息、合理刻画介质的非均质特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利用多种信息综合识别含水层结构的方法、裂隙岩体参数的尺度效应、对流-弥散方程在各向同性介质中的问题、用随机模型来获取参数及分析不确定性、用自然力和类神经网络方法推估水文地质参模拟CO2地质埋存的系统水平的模型、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系统等。

许多专家应用新方法来研究地下水问题。与会代表介绍了直接模拟地下水年龄的概念、用遥感方法研究植被生态与水资源的关系、根据河川流量历线推估台湾地下水补注量、地下沉积物微观流动和物质迁移的刻画和原理、SSC法反演含水介质渗透性的空间分布、用示踪试验和地球物理方法刻画地下水流动和污染物运移、岩溶水文地球化学动态的自动化监测,利用同位素研究海底与深层地下水、以及华北平原古气候和地下水更新,CFC地下水定年方法及应用、利用GIS进行地下水资源动态规划等。

刘昌明院士和汪集暘院士为研讨会作了总结。刘昌明院士强调水安全问题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中国的地下水科学的发展。汪集暘院士指出应将实验观测与模型模拟研究结合、地下水与地表水研究结合,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提高我国的地下水研究水平。

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的代表张幼宽教授表示今后将加强中美两国地下水科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促进相关领域的合作互补,以提高中国地下水研究群体及其成果的国际认知度。来自台湾的李振诰教授希望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王广才教授为研讨会致闭幕词,鼓励海内外地下水华人科学家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合作交流活动。最后,会议组织者李国敏研究员感谢相关部门以及与会代表的支持,宣布此次研讨会圆满闭幕。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