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所长信箱
│
内部网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
概况简介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实验观测
│
合作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学会学报
│
图书馆
│
党群工作
│
创新文化
│
科学传播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头条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研究亮点
一带一路
学术前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GPC:上新世东亚夏季风演化与中-低纬太阳辐射梯度的联...
2010-06-28
图1 温湿蜗牛种类间齿螺(Metodontia)和多点螺(Punctum)的百分含量变化与地轴倾角(Obliquity)、中-低纬夏季太阳辐射梯度及35 °N夏季太阳辐射量的比较。间齿螺和多点螺的峰值大致对应了中-低纬夏季太阳辐射梯度的高值,部分也对应于35°N夏季太阳辐射的高值...
查看详细>>>>
Tectonophysics:印度与亚洲大陆初始碰撞时限的新证据
2010-06-21
附图1:根据古地磁结果重建的印度与亚洲大陆65-45Ma的运动过程 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该造山带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是建立新的大陆动力学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时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该造山带形成与演化、高...
查看详细>>>>
EPSL:青藏高原东部深部物质逃逸流与四川盆地之间相互...
2010-05-20
图注: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之间宽频带流动地震台站位置(三角形图标)及接收函数成像结果 约45Ma以来,印度-欧亚大陆之间的连续汇聚导致碰撞带地壳发生了不小于1500km的短缩。如何调节或吸收如此大规模的汇聚量,一直是地球科学界争论的热点。作为青藏高原东部边...
查看详细>>>>
GJI:特提斯喜马拉雅下方印度板块低角度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2010-05-20
特提斯喜马拉雅下方印度板块低角度俯冲的地震学证据:地震探测的剖面位置及研究结果 喜马拉雅块体位于印度-欧亚大陆主碰撞带的前沿部位,其内部存在藏南拆离系(STDS),并发育众多穹窿以及南北向地堑系统,是理解陆-陆碰撞与高原隆升机制的关键构造单元。目前,通...
查看详细>>>>
QI:风成沉积记录的2.8Ma重大气候事件及其对第四纪底界...
2010-05-19
图注:A:S17-L24间的午城黄土;B:午城黄土下部。传统上划分的更新世/上新世界线位于黄土层L25附近;C:黄土-红粘土序列。传统上将L33底部定为黄土的底界,本研究将红粘土顶部的一薄层黄土定为第34层黄土(L34),由此将黄土的底界下移了20万年左右。从地层的岩...
查看详细>>>>
EES:基于DRAV模型的塔里木盆地孔隙潜水脆弱性评价
2010-05-19
塔里木盆地孔隙潜水脆弱性分区图 地下水脆弱性研究对于保护地下水环境、保证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十多年来,由于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地下水脆弱性的评价方法有了非常快速的发展。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孔隙潜水是最为重要的...
查看详细>>>>
Radiocarbon:黄土高原地区现生蜗牛的放射性碳同位素年...
2010-05-1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蜗牛壳体化石分布广泛且保存良好。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地区的大多数古环境重建和考古工作中,蜗牛壳体化石是唯一可能提供绝对年龄的材料。因此,蜗牛壳体化石的稳定碳同位素(13C/12C)气候环境意义和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年代意义的研究对于...
查看详细>>>>
共176页
首页
上5页
上一页
156
157
158
159
160
下一页
下5页
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