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杨石岭等-GPC:上新世温暖期——全球变冷负反馈的产物
2024-04-07 | 作者: | 【 】【打印】【关闭

中中新世(~12 Ma)以来,全球温度逐渐降低,至2.6 Ma北半球大规模冰盖形成。在此之前的上新世温暖期,北极地区曾有过数次短暂的冰盖发育事件。理论上讲,冰盖一旦形成,会增加反照率,导致进一步变冷,这种正反馈机制使得气候系统迅速进入冰期。然而,上新世的冰盖发育都昙花一现,气候系统未进入大规模冰盖发育的冰期,其原因一直有很大争议。

针对以上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石岭研究员等系统采集了24个全新世黄土剖面的碳酸钙结核样品(图1a),建立了黄土钙结核团簇同位素(∆47)温度计(图1b、图1c),厘定了古土壤呼吸CO2浓度。据此重建了7.2 Ma以来温度和大气CO2浓度演化历史。

图1 中国北方黄土研究点分布(a)、全新世钙结核∆47温度(T∆47;黑线)与现代年均温(灰线)分布(b)、T∆47温度与现代年均温相关性(c)

温度重建结果显示(图2),晚中新世以来黄土高原呈现出波动式变冷的特征,与热带海洋尤其是西太暖池温度变化一致,表明东亚季风系统是西太暖池与东亚地区水热交换的重要纽带。大气CO2浓度重建结果显示(图2),7.24–4.3 Ma和2.6–0 Ma期间大气CO2浓度整体在150–325 ppmv间波动;4.3–2.6 Ma期间大气CO2浓度阶段式上升至500 ppmv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4.3–2.6 Ma期间大气CO2浓度阶段式上升与全球海平面和深海底栖有孔虫δ13C值阶段式下降相对应(图3),具体表现为:4.3–4.0 Ma、3.7–3.3 Ma、3.1–2.6 Ma海平面下降,大气CO2浓度增加,有孔虫δ13C值降低;相反,4.0–3.7 Ma和3.3–3.1 Ma海平面小幅回升,大气CO2浓度保持稳定或略微降低,有孔虫δ13C值相对保持稳定。

上述结果揭示了晚中新世以来全球变冷的负反馈机制:全球变冷导致北半球冰盖发育,海平面下降,大陆架暴露,陆架上保存的大量有机质(富含12C)被氧化,从而释放出大量CO2,使得海洋碳同位素负偏,气候回暖,海平面小幅回升;当释放的CO2被消耗完后,气候继续变冷,海平面进一步下降,开始下一个循环,直至陆架上的有机碳储量下降到不足以维持高CO2浓度和温暖气候,冰盖才得以大规模发育,从而终结了上新世温暖期,正式开启了第四纪冰河时代。

图2 灵台黄土-红粘土序列重建的年均温(a)和大气CO2浓度(b;蓝色曲线为冰芯CO2记录),热带海表温度(Herbert et al., 2016)(c)以及西太暖池海表温度(Zhang et al., 2014)(d)

图3 上新世全球海平面变化(Miller et al., 2020)(a)、重建大气CO2浓度(b)、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记录(Westerhold et al., 2020)(c)以及灵台重建年均温(红线)和北半球高纬海表温度(Herbert et al., 2016;蓝线)(d)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杨石岭*,王永达,黄晓芳,孙敏敏,汉景泰,王旭,陈祚伶,张师豪,姜文英,唐自华,顾兆炎,熊尚发,丁仲礼. Pliocene CO2 rise due to sea-level fall as a mechanism for the delayed ice age [J].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4, 236: 104431. DOI: 10.1016/j.gloplacha.2024.104431.)。该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F0800800)、国家自然学科基金(42107472,41725010)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部署项目(IGGCAS-201905)联合资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