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JQS:近千年中国温度变化重建与模拟比较分析
2009-08-28 | 作者:科技与成果转化处 | 【 】【打印】【关闭
 

图注:集成的千年代用温度(红色)与模拟温度(兰色)记录对比。单位是温度距平(公元1000-1985年全序列平均值为0值)。

绿色虚线是重建序列不确定性的范围。黑点圈出重建记录与模拟结果的高频变化差异。

 

   古气候变化研究主要有两个大的方面:古气候变化重建与古气候变化模拟。利用各种代用记录做气候重建能使我们了解气候变化的历史,但要进一步了解是什么因素驱动了气候变化,就需要进行模拟,同时,各种气候模型的模拟结果又需用气候记录进行检验,以考察其“解释”能力,模型根据重建结果进行改进,重组驱动力,并由此揭示出真实的气候变化物理机制。

   我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的谭 明研究员与合作者利用年分辨率的祁连山树木年轮宽度(反映冬季温度)和北京石笋年层厚度(反映夏季温度)合成标准化的代用序列,并采用中国大区域观测温度记录对之进行校准,由此重建中国大区域近千年来年分辨率的温度变化历史,同时采用海气耦合模型(ECHO-G)模拟了中国近千年来年均温变化(Tan et al.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a proxy based climate reconstruction and GCM based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s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in China. Journal of Quaternary Science, 2009, 24(5): 547-551,点击此处下载该文)。

   作者通过重建记录与模拟结果对比发现,太阳总辐射与温室气体之和能够解释大部分温度变化的低频方差,而两者在高频方面的差异很可能由于模型高估了火山爆发的气候效应(可能性较大),也可能是自然物对极端气候变化响应不敏感造成(可能性较小)。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