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video: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视频展示]
宣传片(时长:2分钟)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技术部于2005418日正式批准建设,20071月通过科技部验收。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于基础研究,通过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组成、构造和演化历史,壳-幔过程与盆-山系统等。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大陆动力学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高水平的有显示度的成果。在开放与流动管理机制下,发挥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融和优势,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开拓创新的良好科研氛围和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队伍。近年来,实验室的研究骨干人员主持和承担了多项科技部973和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同时,在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下,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学科及其配套实验与观测设备的建设。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实验室。 

  实验室主任为朱日祥院士;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陈颙院士。实验室目前有固定人员46人,其中研究员31名,副研究员9名,高级工程师5人。固定人员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3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1人、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5人、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侯德封奖获得者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3个、中科院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1个。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 以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为手段,通过建立野外稳定实验室,研究中国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物质、结构与状态,认识在固体地球整体行为中岩石圈的动力学过程,探索地球内部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为固体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建立做出创新性贡献。 

  实验室中长期目标 在岩石圈演化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贡献,为构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开放,实施全新运行机制,聚集和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实现多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使之成为岩石圈演化领域的国际性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中心,以及吸引、凝聚和培养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基地。

  实验室将大陆岩石圈的形成、改造和破坏过程与机理作为近期研究重点,主要包括: 
  1)以华北克拉通为代表的早期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 
  2)以华北东部为代表的大陆岩石圈的改造与破坏过程; 
  3)以大别-苏鲁-秦岭-柴北缘与青藏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代表的大陆深俯冲过程及壳-幔相互作用; 
  4)以北方及中-东亚造山带为代表的增生型造山作用与大陆增生; 
  5)以喜马拉雅型造山带为代表的陆-陆碰撞造山过程中山根形成与演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