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5-03-27 | 作者:科技处 | 【 】【打印】【关闭

  2025年3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研究成果成功入选,这是我所继“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揭示月球演化奥秘(2021年)”、 “祝融号巡视雷达揭秘火星乌托邦平原浅表分层结构(2023年)”之后,第三次获此殊荣。

  月球正面和背面火山岩的分布差异极大,是月球二分性的重要体现。月球二分性是指月球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多少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嫦娥六号(CE-6)任务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为人类研究月球背面火山活动提供了独有的素材。

  我所李秋立、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等报道了首批月球背面样品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嫦娥六号月壤样品与位于月球正面的阿波罗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返回样品存在巨大差异,CE-6月壤密度明显偏低,粒度呈双峰式分布,铝和钙含量高,包含玄武岩、角砾岩、粘结岩、玻璃和浅色岩屑等,月壤的成分与当地玄武岩成分存在较大差异,显示月壤来源的复杂性。当地玄武岩属低钛低铝类型,Sr-Nd-Pb同位素显示其来自极度亏损的月幔源区,形成于约28亿年前的火山喷发。

  此外,发现一期42亿年前的玄武质火山活动产物,指示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长期的火山活动历史。28亿年玄武岩的同位素年龄弥补了撞击坑统计定年曲线在20~32亿年间的数据空白。CE-6样品揭示了月球背面样品的独特性,填补了月球背面样品研究的历史空白,为研究月球背面火山活动、撞击历史和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提供了直接证据,开启了月球研究的新阶段。

  作为我国地球与行星科学研究的国家队,我所近年来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此次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既是对我所科研实力的充分肯定,也彰显了我所在行星科学领域的国内外影响力。未来,我所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开展行星科学研究,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