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10月21~23日在贵州省关岭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召开。我所古生物学会理事张维研究员、吴亚生副研究员,我所学生姜红霞博士、刘丽静博士、昌新玲研究生等参加了这次会议。
以吴亚生为中心的生物礁古生物学研究学科小组在本次参会中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在古生态、古地理与古气候分会场,该小组成员做了三个口头报告。其中,刘丽静同学的《四川宣汉盘龙洞礁相P-T界线地层剖面群落演替及其古环境意义》在会场以主题报告进行汇报,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和支持,会后被优选为优秀口头报告,并最终在大会上获奖。
吴亚生的古生物学研究小组近年来一直关注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地层的研究,并在国内外很多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刘丽静同学的这篇报告首次对四川宣汉盘龙洞剖面的生物群落作了详细古生物学研究,确定了大多数礁相生物的组成,系统地研究了该剖面晚二叠世晚期到早三叠世早期的古生物群落。特别是发现了大灭绝之后的特殊微生物化石——囊状微生物化石,并以此确定了二叠纪和三叠纪的界线和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的位置。
报告还将盘龙洞剖面与我国南方同时期其他地区礁相地层剖面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些剖面的生态演替序列具有很好的对比性。上扬子地区重庆华蓥和老龙洞、宣汉盘龙洞,中扬子地区湖北崇阳和慈利、江西修水,南盘江盆地贵州紫云谈陆寨和亘旦、贵州罗甸大文等9个同时期礁相地层剖面,均反映出比较一致的岩性序列和生物群落演替序列,反映了控制整个南方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群落演替的古环境变化情况。对比分析得出以下4个认识:(1)P-T界线上下存在两次明显的海平面下降事件,第一次位于大灭绝线,第二次大致位于钙质微生物岩顶部;(2)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海退与海侵的转换不是发生在晚二叠世之内而是发生在早三叠世之内;(3)中国南方长兴期海绵礁一般未发育到大灭绝时期,海绵礁之上大灭绝线之下一般都还有一段含海百合、有孔虫、粗枝藻的生屑灰岩;(4)钙质微生物岩并不直接盖覆在大灭绝线之上,钙质微生物岩与下伏地层之间一般还有一小段只含小腹足、双壳、有孔虫等广适性生物的泥粒岩,这可能反映了大灭绝是两幕式进行的,第一幕是绝大部分狭适性生物的灭绝,第二幕是广适性生物的灭绝。
刘丽静同学获奖证书
刘丽静同学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