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彭罗斯会议(Penrose Conference)于9月4日至10日在我国新疆乌鲁木齐成功召开。彭罗斯会议始办于1969年,是目前国际地球科学界最高层次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之一。会议主题由科学家就地球科学研究中的关键性和前瞻性问题联名建议, 经美国地质学会的彭罗斯会议委员会组织论证, 最后投票确定, 旨在激发和强化科学研究,通过交流新思想来加速地球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彭罗斯会议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导向性。
本次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我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科联岩石圈科学委员会CC-1/4地区协调组等联合举办。按照彭罗斯会议惯例, 出席会议的代表全部由会议特邀相关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和学生代表组成。本次会议邀请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和中国等60名科学家,包括国外学者33人,大陆和港台地区学者27人,学生代表占其中的10%。
会议由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王清晨研究员主持,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朱日祥院士宣布大会开幕,并致欢迎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主任王宝林研究员对国内外科学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大会组织委员会共主席Kroner教授介绍了此次彭罗斯会议的主旨,他希望代表们畅所欲言,深入讨论,进一步促进对增生型造山带的研究。随后,南京大学舒良树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侯贺晟博士向代表们介绍了天山造山带的结构与深部构造的最新研究成果。
9月5日至7日,代表们在东天山干沟、榆树沟和白杨沟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大会组织委员会秘书林伟研究员在观察点上向代表们详细介绍了天山的构造地质。代表们顶着炎炎烈日边看边议,尤其是长期在海边研究环太平洋造山带的代表们,对天山的复杂构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月8日,代表们分别介绍了南美安第斯山、美国西海岸、东亚、西南太平洋等地区环太平洋造山带和中国、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中亚造山带的增生型造山带的演化特征。9月9日至10日,代表们以引导发言和自由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分别就增生型造山带的蛇绿岩、变质岩、岩浆岩与矿产、构造地质、沉积盆地与古地理、同位素地质与大陆增生等专题进行了讨论,交流了近期的研究成果和新思想。代表们发言踊跃,讨论针锋相对,进一步聚焦了研究的关键点,其中包括:造山带是否经历了洋脊的俯冲阶段?怎样去识别古洋脊的俯冲过程?怎样用西南太平洋的构造演化去解释中亚造山带的动力学过程?准噶尔盆地基底的性质是陆壳还是洋壳?早二叠纪的塔里木地幔柱是否影响到天山造山带和准噶尔盆地?中亚造山带形成过程中沿天山的俯冲带是向南俯冲还是向北俯冲?
9月10日晚,王清晨教授代表大会科学委员会和组织委员会主席宣布大会胜利闭幕,并组织了欢送晚宴。他在闭幕词中强调,增生型造山带是地球上重要的造山带,古今对比研究十分必要,“今天是过去的钥匙”,但用好这把钥匙并不容易,相信大家会继续努力,把对增生型造山带的研究深入开展下去。
(供稿 王清晨,摄影 任晖)
彭罗斯会场
代表们在东天山野外考察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