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碳专项)任务12“大暖期中国环境格局”正式启动
2011-05-16 | 作者:科技与成果转化处 | 【 】【打印】【关闭

 

  2011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以下简称碳专项)的任务12“大暖期中国环境格局”启动会在项目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

  该项目旨在通过对全国不同地质记录的综合研究,结合数值模拟,重建全新世中期和末次盛冰期我国的植被、沙漠、冻土、海岸线和水热格局,揭示快速增温/降温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估算上述时段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密度、碳储量及空间变化。项目力争从历史的角度,为评估全球增温1-2℃对我国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地质相似型”参照。项目的研究队伍来自全国15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包含了我国过去全球变化(PAGES)领域的优势力量。

  4月27日的启动会有50余人参加。与会的领导和专家包括:碳收支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冯仁国副局长、张鸿翔处长、李颖虹业务主管等。项目负责人郭正堂,课题组长王伟铭、沈吉、肖举乐、李小强、李世杰、金会军、于世永、王旭龙、杨小平、赖忠平、李保华、黄海军、鹿化煜、专题负责人和研究骨干共40余人参加了启动会议。

  院资环局张鸿翔处长主持了启动会。吕达仁院士首先对项目的启动表示祝贺,并简要介绍了专项的顶层设计过程及研究规划。该专项包含气候敏感性、排放清单、生态固碳、影响和适应及相关政策研究五个任务群共15个任务。科学院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每个任务群设立了负责人。吕达仁院士强调,专项的研究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自由探索研究,具有专门的顶层设计,研究工作要紧紧围绕专项和项目的顶层设计开展。

  任务12所属的专项第四任务群主要利用“将古论今”的方法,为深入理解气候变化对我国环境的影响和人类适应提供科学依据,为国际谈判提供科学支撑。其中,任务12的目标是探讨不同速率的增温过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重建特征时期我国宏观环境格局,揭示环境格局对全球增温的自然响应过程,为未来全球升温1-2℃情形下的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任务和课题负责人分别汇报了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与会领导和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就工作中的难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出了详细具体的指导意见,并对项目组提出了殷切希望。针对任务中古植被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吕达仁院士指出,要选择有明确指示意义的指标,并充分考虑研究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和难点。冯仁国副局长强调,各课题系统甄别已有资料,根据项目的实际经费,在研究薄弱区域合理开展点位设计,避免工作量过大;应加强利用孢粉研究植物多样性的方法学研究,以真正反映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吕达仁院士指出,虽然任务12的设计以特征时间界面的环境空间格局为主,但研究工作可与承担单位的其它科研任务结合,为未来高分辨率古环境重建奠定基础,重视新的科学能力储备。新的剖面和钻孔设计要高度重视数据空白区的填补和区域代表性。冯仁国副局长指出,各课题要根据经费合理选择点位和测试分析分辨率,在保证完成规定任务的前提下,兼顾研究的深度。针对沙漠/沙地、海岸线和湖泊湿地研究,冯仁国副局长指出,要充分注意不同沙漠、沙地的特殊性,注意河流改道对海岸线的可能的影响。吕达仁院士指出要充分考虑现代湖泊富营养化过程和人类干扰对所采用的环境指标的影响。冯仁国副局长强调,全国性综合研究与集成至关重要,各课题、专题必须严格遵守数据汇交和样品共享的要求,保证项目集成研究工作的开展和预定目标的实现。他指出,任务的研究成果要以多种方式呈现。吕达仁院士在总结发言中,希望全体科研人员本着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务实精神,注重科学增量,在完成专项规定任务的同时,带动和促进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使研究工作在国家需求和基础理论方面获得双丰收。

  最后,郭正堂对与会领导和专家的精心指导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要求项目组在会后认真消化吸收领导和专家意见,并表示与项目组成员一起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以严谨的态度,争取做出高质量的成果。

(任务12办公室 供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