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松潘甘孜地体边缘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动力过程学术研讨会近期在京召开
2010-12-28 | 作者:科技与成果转化处 | 【 】【打印】【关闭

松潘甘孜地体拥有多条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部主要构造单元。它记录了原青藏高原汇聚拼贴的历史以及新生代以来陆陆碰撞的远程效应,是理解青藏高原隆升相关地球科学问题的关键构造单元之一。

近十余年来,松潘甘孜地体相继发生了多次7.0级以上的地震,其中以2001年东昆仑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与2010年玉树7.1级地震最为人们关注。其中,汶川地震与玉树地震共造成十多万人失去生命,财产损失巨大。研讨松潘甘孜地体边缘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动力过程,无论对理解青藏高原隆升机理及其周缘相互作用、地震成因机理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价值。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滕吉文院士和副主任委员杨文采院士的提议,该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11月20—21日在北京拉斐特城堡酒店举行了“松潘甘孜地体边缘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动力过程学术研讨会”。

为了集中研讨备受多学科关注的该科学问题,本次学术研讨会特邀相关专家学者以该地区地震活动和大地震发生时深层动力过程为主题,从相关学科的不同视角探寻其中的奥秘。来自中科院、中国地震局、国家测绘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国家自然基金委等有关部委、科研院所、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读的研究生共53人参加了本次专题研讨会。

15位特邀专家学者在会上就“松潘甘孜地体边缘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动力过程”的各自认识和研究成果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专委会主任委员滕吉文院士以“为什么举办这次学术研讨会?”为题向与会专家学者阐述了本次专题研讨会的初衷、意义和目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邓启东院士就“青藏高原巴颜喀喇活动断块与昆仑-汶川地震系列”的有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精辟分析;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二七研究员从大地构造角度就“松潘-甘孜地块的构造演化及地震活动的构造控制机理”进行了深刻论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马瑾院士就“热场与应变场的关系以及巴颜喀拉地块现今构造活动的探讨”进行了论述;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付碧宏研究员以“松潘甘孜地体边缘的大地震与地表构造变形特征研究——来自高精度遥感和观测的证据”为题,展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地科院地质力学所的赵越研究员就有关“青藏高原块体的变形和运动以及大地震的预测”问题进行了讨论;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谦身研究员基于陆地和空中重力测量就“汶川地区及邻域的重力场及其变化”进行了阐述;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的刘启元研究员报告了“川西高原及其邻区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密集地震台阵观测得到的最后结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忠杰研究员就“松潘甘孜地块边界断裂带域壳幔结构与动力学意义”进行了阐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椿镛研究员基于人工源地震和天然地震深部探测对“松潘-甘孜地体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结果进行了报告;专委会委员、地科院地质所的高锐研究员以“巴颜喀喇地体与西秦岭造山带深部结构与构造关系——以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为题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地科院地质所杨文采院士从地震发生的机理出发,对“断裂面岩铆与地震发生”相关联的问题提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有关认识;北京大学的蔡永恩教授基于数值模拟作了“关于地震触发问题的一些思考”报告;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的陈琪福研究员就“松潘甘孜地体边缘的强震活动与2008年汶川Mw7.9级地震孕区深部的滑动速率”研究结果进行了论述。

在以上各位专家学者报告的基础上,最后进行了集中讨论,大家对本次学术研讨会的组织形式、研讨内容、参会收获等方面进行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就某个科学专题用近两天时间来研讨是非常值得的:一是有比较充分的时间进行报告;二是报告以多学科参与,内容比较丰富、相互受益;三是讨论比较深入;四是与会代表新老结合,便于传帮带;五是参会的学生较多(18位),对研究生的培养很有现实意义。

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术研讨会、确定研讨会的内容与题目等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希望今后能再召开多次类似的研讨会,将问题再深入进行讨论;并建议扩大研讨会的议题和研究的区域;有的代表建议专委会可以尝试组织召开类似高级学术论坛会(如院士论坛等),以及召开在读学生的专题论坛会,为学生创造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机会。

专委会主任委员滕吉文院士就本次专题研讨会的效果作了会议总结。他首先感谢所有到会的特邀专家学者所作的精彩学术报告,感谢所有到会的专家学者和在读的研究生给予的积极参与、支持。尽管与会代表意犹未尽,但此次研讨会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专家们就各自所研究的问题、成果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论述、介绍,大家讨论了感兴趣的学术问题,对该区域强震发生的构造背景与动力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今后专委会将在专家学者的支持下,适时的组织类似的专题研讨会,并尽可能的出版会议专辑,传播相关科研成果。为使本次专题研讨会的所有报告对与会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有所启发,专委会在保障原作者(报告学者)利益的前提下,同意与会代表将报告刻制光盘发放的建议。

会议对承办此次会议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滕吉文院士和张忠杰研究员学科群体的努力与付出表示由衷的感谢。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大陆动力学专业委员会 供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