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沉积学前沿与发展学术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综合楼二楼报告厅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沉积学•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盆地动力学学科组、中国沉积学•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沉积与有机地球化学学科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本届学术论坛的议题为:“重大地质事件沉积记录与地球系统;构造变革与盆地动力学演化”,由李 忠研究员、彭平安研究员、刘羽研究员和王清晨研究员共同主持。 孙 枢院士、刘羽研究员和朱日祥院士分别代表中国沉积学•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向本届论坛致辞。孙 枢院士指出,AGU、EGU会议都把沉积学作为重要内容,表明沉积学在国际上发展势头猛劲;我国沉积学界应加强学科建设,推动沉积学发展。刘羽研究员针对中国沉积学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指出沉积学在国际上被列为核心学科,并为其它学科提供支撑,因此沉积学急需进行理论创新,加强基础研究。朱日祥院士更是呼吁要读好沉积学这一认识地球40多亿年发展演化历史的“万卷书”,重视和发展沉积学。 紧密围绕“重大地质事件沉积记录与地球系统、构造变革与盆地动力学演化”两个议题,陈 旭院士、谢树成教授、王清晨研究员、林畅松教授、李 忠研究员、彭平安研究员、关平教授、陈代钊研究员,王春江教授、王成善教授、陈多福研究员等在会上做了专题学术报告,报告涉及华南奥陶-志留纪之交动物群演替与环境变迁、细菌类脂物沉积与全球变化、中亚侏罗纪以来的构造地貌变迁、沉积盆地重要变革期的古构造古地貌与沉积响应、天山与相邻盆地晚古生代沉积记录及其盆山动力学过程、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岩形成的地球动力学前景、全球早元古界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正漂移事件及其在华北的表现、晚泥盆世弗拉-法门转折期的全球C-S-Sr循环与各圈层相互作用、二叠-三叠过渡期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时性崩解的分子及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深时”研究与沉积学的发展、Marinoan“雪球”事件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在华南地区的新证据等。刘羽研究员以“基金委地学部对沉积学的资助格局与研究方向展望”为题,对沉积学在国家自然科学中的地位与发展进行了报告。李思田教授则以“重大构造变革与盆地动力学演化研究科学问题”为题,对本届论坛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这一领域值得关注和研究的几个具体问题,如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与盆山动力系统、渤海湾盆地的伸展裂陷盆地系统与岩石圈剧变过程、白垩纪地球系统剧变期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大陆边缘盆地动力学、特富烃源岩形成的古环境、大规模热流体形成及碳酸盐岩成岩作用等。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大学、《沉积学报》编辑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等单位的17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届论坛。大家在会上认真听,仔细记,并针对每个报告和有关科学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满着浓厚的学术气氛。 最后,李 忠研究员代表组委会对本届论坛的圆满举办进行了总结,他特别强调了基础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是一个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2009年“沉积学前沿与发展学术论坛”正是为沉积学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搭建学术研讨平台的一次尝试,论坛在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关注和参与下取得了预期成果,提出了值得中国沉积学关注的领域和方向。他也代表论坛发起人希望该论坛每年至少一次延续下去。会议决定第二届“沉积学前沿与发展学术论坛”将于2010年4月在中国石油大学举办,为此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院长朱筱敏教授简要介绍了下届论坛的主题。 “谈到历史我们感到欣慰,谈到现在我们感到危机,谈到未来我们感到希望”。 论坛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胜利闭幕。
中国沉积学•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供稿 (韩银学、刘嘉庆执笔,王清晨、李 忠修订)
“2009年沉积学前沿与发展学术论坛”会场
孙 枢院士向论坛致辞
陈 旭院士做学术报告
朱日祥院士、刘焕杰教授和刘羽研究员(前排自右至左)关注论坛的报告
听众向报告人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