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郭正堂研究员荣获2008年度全球变化科学奖
2009-04-10 | 作者: | 【 】【打印】【关闭

根据“叶笃正全球变化科学奖”基金理事会近日发布的公告获知,我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郭正堂研究员与美国奥本大学的田汉勤教授分享了2008年度全球变化科学奖,该奖是由叶笃正先生捐资建立的两年一度的科学奖励,这次是第一届颁奖,目的是为了褒奖在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做出杰出的和突破性贡献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的中青年华人科学家。

 

 

2008年度全球变化科学奖公告

 

经过专家推荐和评奖委员会无记名投票及理事会成员投票认定,叶笃正全球变化科学奖基金理事会决定将2008年度全球变化科学奖授予美国奥本大学的田汉勤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郭正堂研究员(教授)。 由叶笃正先生捐资建立的两年一度的科学奖励,这次是第一届颁奖,目的是为了褒奖在全球变化科学领域做出杰出的和突破性贡献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的中青年华人科学家,每次奖金是10万元,本次由田汉勤和郭正堂两位教授分享。

 

田汉勤教授出生于1962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奥本大学生态学杰出教授。田教授在全球和区域碳循环研究领域取得了先驱和突破性的成果,在NatureScienceJGR等科学刊物上发表了90多篇科学研究论文,其影响遍及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

田教授的突出成果之一就是先驱性地采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分析研究了年际气候变率对亚马逊河流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的定量影响,提出19801994年间,在干热的厄尔尼诺年份是碳源,而在其它年份为碳汇。这个工作于1998年在Nature上发表后,影响深远,是IPCC第三和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有关科学表述的主要参考文献。

田教授的其它突出成果包括对全球陆地碳收支、北美大陆碳收支和季风亚洲区碳收支及其对气候变率及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敏感性的定量估计,以及土地利用等人类活动对陆地碳收支的影响等。

 

郭正堂研究员(教授)出生于1964年,在法国巴黎第六大学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郭教授在新近纪风尘堆积与古环境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NatureGRL, PPP等科学刊物发表了120多篇科学研究论文,其影响遍及古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生态学及全球变化科学领域。

郭教授的突出成果之一,就是通过磁性地层学研究,结合小哺乳动物化石,把中国风尘堆积序列从8.35 百万年延长到22百万年,提出亚洲内陆荒漠和季风主控环境至少形成于2200万年前,据此重建了2200万年来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的时间序列。这个工作于2002年在NATURE上发表后,在新生代亚洲干旱-季风环境、构造-气候关系等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教授的其它突出成果包括对黄土中古土壤及其环境意义的系统深入研究、古黄土在国际几类土壤分类系统中的位置研究、建立古风化强度序列作为黄土m气候学的替代指标以及开创黄土与大洋碳同位素记录的对比研究等。

 

基金理事会根据全球范围内的征集的推荐信,于2008917召开了第一届评奖委员会会议,经无记名投票从被推荐人中,选出田汉勤和郭正堂教授为2008年度获奖人,并得到基金理事会通讯投票确认。第一届评奖委员会委员有:王会军研究员(理事长,共同主任委员),符淙斌院士(共同主任委员),任阵海院士,吕达人院士,李崇银院士,吴国雄院士,周秀骥院士,高登义研究员。延晓冬研究员任秘书。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