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青藏高原前缘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我所成功召开
2008-07-03 | 作者: | 【 】【打印】【关闭

为凝练科学问题和促进学科交叉,我所青藏高原研究室于626日组织召开了青藏高原前缘科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来自我所、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大学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研究生约40余人出席了会议。与会者根据“5.12”汶川大地震引发出的相关科学问题,围绕以下三个主题展开热烈地讨论:(1)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变化;(2)青藏高原构造及其演化;(3)青藏高原的深部作用。

 

此次研讨会由王二七研究员主持,包括一系列的报告和讨论。吴福元研究员回顾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时间和碰撞模型的研究,并且介绍如何通过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揭示高原水系的演化;肖文交研究员基于地体增生理论,阐述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历史;张旗研究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花岗岩的类型进行了划分,从岩石学的角度研究、讨论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张中杰研究员通过地震研究,揭示龙门山和四川盆地的地壳内存在低速层,由此得出结论,即青藏高原存在下地壳的流变;王清晨研究员通过沉积研究,发现天山南麓晚新生代西域砾岩是穿时的,并且计算出其沉积速率;丁林研究员做了青藏高原高度变化研究历史、现状及方法的讨论引导发言,回顾了高原隆升研究的理论和基础科学问题,并且提出羌塘地块的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隆升最早的地体;方小敏研究员从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对青藏高原隆升的敏感性角度,提出构造-气候之间的互相作用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孔屏研究员分析了堰塞湖的三种不同成因类型,即构造、冰川和滑坡、泥石流,对金沙江河谷内的堰塞湖相沉积的年龄做了许多新的年龄工作;王二七研究员根据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亲赴灾区所获得的第一手考察资料,提出存在于青藏高原东缘现今和历史上许多滑坡、泥石流、岩崩是地震造成的,由此形成许多堰塞湖,堰塞湖的自然决堤引发洪水,因而得出结论:洪水并非全是异常气候变化引发的;孟庆任研究员将历史上Burg等人在1977年提出的Buckling模型简单修正后用于柴达木盆地的构造解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付碧宏研究员结合最新的遥感图像,对青藏高原活动构造进行了遥感信息分析和解译。(青藏高原室 苏哲 撰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