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度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国际合作交流概况:
我所2005年共派出参加国际会议、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等142人次,其中:国际合作33人次、国际会议65人次、学术交流与考察40人次、培训4人次。主邀请来华外宾96人次。执行政府间项目2项,院级项目3项。在华举办国际会议3次。1人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学奖,2人当选国际组织委员。
主要工作情况:
我所承办的“第二届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科学大会”于2005年8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近40个国家,近500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我所主持召开的亚洲冈瓦纳会议于2005年9月10日-11日在北京召开。来自朝鲜、韩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波兰、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内的地质学家9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根据国际冈瓦纳研究委员会的提议,我所翟明国研究员为国际冈瓦纳研究会委员,成立了国际冈瓦纳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CHINA CHAPTER OF IAGR),由翟明国研究员任主席。
我所和日本京都大学主办的第9届勘探地球物理新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日城市地球物理与活动构造双边会议(RAEG2005)于2005年3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共有15位日方代表和30位中方代表参加,研讨会提交论文22篇。
继去年成功的访问蒙古并签订协议后,2005年我所又组织代表团对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分院、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宗毫巴金矿进行了访问考察。在访问期间,会见了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等各有关研究所的领导,双方就各自研究领域、学科布局、合作兴趣等有关事宜进行了广泛座谈、讨论。并达成了关于我所与俄罗斯科学院地质、地球物理与矿物学联合研究所双方共同开展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和陆壳增生过程研究的合作意向。双方于今年9月在北京正式签署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合作研究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从2006年开始,用5年时间联合开展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古亚洲洋演化和成矿作用、(2)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俯冲-碰撞过程及成矿作用、(3)晚中生代地壳伸展、岩浆作用与成矿作用、(4)中亚-东北亚新生代环境变化。同时协议书还约定了双方合作开展碱性岩及其成矿作用、铂族元素成矿作用等四项双方科学家共同感兴趣的研究内容。
我所是中国科学院与第三世界科学院奖学金基地,在2005年接收了一名苏丹学生来我所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所科研人员积极参加了17个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在国外召开的),其中有32人次在会上作口头报告,5人次作大会和特邀报告。其余的参会者都有展板在会上展示。
我所朱日祥院士在第16届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上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地学奖。另外我所翟明国研究员当选为国际冈瓦纳研究会委员,叶凯研究员当选为国际榴辉岩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