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所长信箱
│
内部网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
概况简介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科研成果
│
实验观测
│
合作交流
│
研究生教育
│
学会学报
│
图书馆
│
党群工作
│
创新文化
│
科学传播
│
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图片新闻
头条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研究亮点
一带一路
学术前沿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邱正杰等-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带热液金属矿床高盐、高...
2020-12-09
造山带内深部流体(Deep fluid)控制着地壳中深部金属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造成金属元素在有限地质体范围内异常富集,形成不同类型的超级大矿,如造山型金矿床、铁氧化物型铜金矿床(IOCG)、热液铜多金属矿床(铁硫型铜金矿床-ISCG)等。其中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是深部...
查看详细>>>>
郭顺等-JGR:彩色宝石揭秘造山带的脱碳方式和过程
2020-12-04
地球演化过程中的脱碳作用(碳源)和碳吸收作用(碳汇)共同制约着地球碳循环和长期的气候-环境演化。碳吸收过程主要涉及大陆地壳的风化和海相碳酸盐岩沉积/风化作用等;脱碳过程则主要包括洋中脊火山活动、裂谷去气和岛弧环境的变质-岩浆活动以及碰撞造山带的变质...
查看详细>>>>
刘沛余等-EM:趋磁细菌生物与矿物多样性鉴定及其相关性...
2020-12-03
摘要: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种类和数目最多、功能最全的一种生命形式。通过矿化作用,微生物直接参与地球上至少六十余种矿物的形成和转化。研究自然界中能够矿化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形成的矿物对认识现今和地质历史时期的微生物参与及微化石记录的地球与生命演化过...
查看详细>>>>
焦淑娟等-JP等:多角度重建前寒武纪造山带下地壳热状态...
2020-12-02
地球演化的本质是热的演化。超高温(UHT)变质作用代表了各个地质时期最热的地壳状态。前寒武纪时期,地球具有比现代地球更高的地温梯度,岩石圈强度更弱。重建前寒武纪造山带下地壳热状态和时间演化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早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古元古代是地质历史...
查看详细>>>>
胡方泱等-GRL:利用全岩Sr/Y和La/Yb比值定量估计青藏高...
2020-11-30
造山带的古高度研究一直是造山带演化和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常用的古高度计算方法是通过古生物化石记录和稳定同位素,如古动物和古植物化石,碳酸盐的氢-氧同位素或团簇同位素等。然而这两种方法均依赖于沉积岩,因此难以获得与古高度直接对应的年代学数...
查看详细>>>>
解海永等-GRL:白天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特征与起源
2020-11-27
电离层等离子体羽状结构是指赤道电离层F区底部低密度等离子体在瑞利-泰勒不稳定性作用下,快速上升到F区顶部,并扩展到低纬甚至中纬度地区而形成的大尺度等离子体密度耗空。它能够对穿越电离层的无线电信号造成闪烁现象,严重影响卫星通讯质量和导航定位精度。电离...
查看详细>>>>
张健平等-PNAS:植硅体分析揭示出末次冰期东亚热带地区...
2020-11-24
摘要:在末次冰期,东亚热带陆地是否存在类似 Dansgaard-Oeschger事件的千年尺度气候事件及这些事件是受北半球高纬度气候影响还是受低纬度海洋的控制,是长期困扰第四纪古气候学的难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同行合作,通过对中国...
查看详细>>>>
共178页
首页
上5页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下一页
下5页
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