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Fig.3s.jpg
范恩博等-JGR:利用剪切波分裂方法研究缅甸中部地震各... 2021-10-09
     缅甸位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斜向俯冲的交汇位置,是研究板块俯冲动力学的理想区域。板块俯冲不仅使缅甸地表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形成了长约1250 km的实皆断层和南北走向的印缅山脉(图1a),同时在深部也可能影响了该地区的地幔流场。描述壳幔变形和地幔流动的最有效...
   查看详细>>>>
Fig.3s.jpg
潘晟等-JH:青藏高原东北缘共和盆地高温地热系统岩浆热... 2021-10-09
     青海共和盆地是我国正在建设的唯一国家级干热岩开发示范基地,其资源成因与开发利用潜力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共和盆地高热流(102 mW/m2)的形成机制及其热源究竟是什么,仍存较大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共和盆地之下是否存在局部熔融体,即是否存在岩浆热源?   针对该...
   查看详细>>>>
Fig.2s.jpg
王旭等-GRL:基于体波振幅比的浅层结构成像新方法及其... 2021-09-30
     地壳浅部结构与介质属性是认识地球最外部圈层构造和变形机制的基本依据。地震学方法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与介质属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今常用来约束地壳浅部结构的方法包括主动源探测和被动源探测。主动源探测成像精度高,但由于耗资较大不便于开展区域尺度结构研究;...
   查看详细>>>>
Fig.4s.png
辛光耀等-CMP:新特提斯洋俯冲起始阶段岩浆类型的快速... 2021-09-29
     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板块构造”理论确立以来,俯冲带的形态、演化等方面研究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俯冲带如此重要,可它是如何起始的,是自发还是诱发形成的,一直以来有争议。虽然大家倾向于认为板块俯冲始于洋内俯冲,但由于现今构造格局中典型洋内俯冲环境并不广...
   查看详细>>>>
Fig.3s.jpg
黄晓芳等-JGR:不同幅度增温背景下亚洲夏季风的变化 2021-09-23
     近年来全球变暖对夏季风北边缘的影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然而,亚洲夏季风对未来不同幅度增温的响应还存在很大争议。因此,古增温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可为理解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参考。   末次冰盛期(~21 ka)、工业革命前、全新世中期(~6 ka)和中上新世...
   查看详细>>>>
Fig.2s.jpg
张强等-GRL:北太平洋趋磁细菌活动与亚洲风尘输入和海... 2021-09-17
     北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由趋磁细菌生物矿化形成的化石磁小体颗粒,这些磁小体颗粒通常以单畴磁铁矿为主,是深海沉积物中天然剩磁的主要记录者,同时磁小体的含量和形态变化又可以反映与趋磁细菌新陈代谢过程有关的古海洋环境要素变化情况,磁小体因此成为古地...
   查看详细>>>>
Fig.3s.jpg
黄超等-JAAS:利用fs LA-MC-ICP-MS实现高精度锆石Si-Zr... 2021-09-17
     硅(Si)是地球中丰度第三高的元素,也是地壳中丰度第二高的元素。虽然高温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通常产生较小的Si同位素分馏,但低温化学反应和生物过程所导致的Si同位素分馏却十分显著。因此,全岩和/或矿物Si同位素已被广泛用作壳内重熔和壳-幔相互作用的示踪剂。锆...
   查看详细>>>>
共178页  首页上5页上一页5152535455下一页下5页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