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研究亮点    
cover.jpg
孙文杰等-JSWSC:汤加火山爆发引发的东亚/东南亚地区反... 2022-07-22
     赤道等离子体泡是一种主要在磁赤道和低纬地区观测到的大尺度电离层F层不均匀体,一般认为,磁赤道上空电离层F层的底部扰动作为种子因素受到瑞利-泰勒不稳定性调制会产生赤道等离子体泡,之后逐渐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并沿着磁力线映射到低纬地区。赤道等离子体泡一般在...
   查看详细>>>>
image1.jpg
周一甲等-GRL:等离子体层顶形态特征影响锯齿极光 2022-07-18
     磁层-等离子体层-电离层的能量耦合一直是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太阳风的能量、质量和动量进入磁层,增强的磁层对流电场与地球共转电场的相互作用会极大地改变等离子体层顶的形态。关于等离子体层顶受激激发表面波的可能性早在1974年就被Chen and...
   查看详细>>>>
image1.jpg
胡方泱等-GRL:大规模地壳流塑造了青藏高原东缘?——... 2022-07-14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其形成演化,特别是内部的地壳变形、加厚隆升以及向外扩张等,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青藏高原东缘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大规模的走滑断层,显著的地壳加厚及缺少新生代地壳缩短等,前人提出了三个经典的地质学模型,分别是刚性...
   查看详细>>>>
image3.jpg
彭自栋等-EG:太古宙末期绿岩带中VMS-BIF成矿组合成因机制 2022-07-11
     由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和条带状铁建造(BIF)构成的成矿系统为太古宙绿岩带中特有的成矿组合,是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和环境演化耦合作用的产物。该组合不仅是全球铜、锌和铁等金属的重要来源,而且记录了当时特定的构造、大气和海洋环境,因而,对其开展研究...
   查看详细>>>>
Fig.4.jpg
赵文斌等-JGR: 印度大陆俯冲控制了藏南深部碳释放 2022-07-08
     新生代以来的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和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焦点课题。随着国际上深部碳循环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导致的深部碳循环机理与深部碳释放规模日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关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库的源区性...
   查看详细>>>>
图3.jpg
牛杰明等-JGR:基于远距离台站的重复火山地震信号研究 2022-07-04
     火山区域发生的地震事件会携带火山内部流体迁移的信息。在爆发性火山喷发期间,喷发所激发的地震事件通常可以由区域或者全球地震台网观测到。在火山喷发间歇期间,火山内部岩浆供给系统中流体迁移所激发的重复性火山地震事件却只能通过靠近火山口的观测网络进行观测...
   查看详细>>>>
Figure3.jpg
李玮等-NC:天山造山带的陆内变形机制 2022-07-01
     陆内造山带,是指发育在大陆板块内部、远离汇聚板块边缘的造山带,其形成与演化涉及板块内部应力远程传递、大陆岩石圈流变特性等基本科学问题,是经典板块构造尚未系统涉及的理论空白区。天山造山带作为中亚造山带塔里木-哈萨克斯坦拼贴系的主体,是古生代古亚洲洋...
   查看详细>>>>
共178页  首页上5页上一页4142434445下一页下5页尾页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