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李浩等-CEE:~3600年以来藏南先民对气候干旱化的适应
2024-10-17 | 作者: | 【 】【打印】【关闭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气候寒冷干燥、自然资源匮乏,至今仍对人类生存构成巨大挑战。人类如何适应高原(>3500m a.s.l.)极端环境?采取了何种生存策略?生存策略是否在不同时间发生变化?已成为现今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研究人类适应高原极端环境的生存策略、演变方式和历史,已成为探索人类适应高海拔地区(>3500m a.s.l. )生存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考古学证据表明,至少在~3600年前,以青稞种植和牦牛饲养为特征的早期农-牧业策略已在藏南高海拔地区出现。然而,由于考古证据的稀缺性和不连续性,目前关于早期农-牧业策略如何演变为现今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适应策略,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对应关系尚不清楚。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与环境演变全国重点实验室古生态与环境考古科研团队与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合作,利用青藏高原南部高山封闭湖泊昂仁错钻孔岩心,利用可靠年代学控制(采用碳十四、铅-铯和古地磁长期变三套方法进行交叉验证)(图1),开展高分辨率(~25年分辨率)微体化石(花粉、粪生真菌孢子和炭屑)分析,恢复了藏南高海拔地区~3600年以来连续的古环境和人群生存策略的演变历史,并探讨了该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对应关系和机制。

1 研究区概况和昂仁错位置图

昂仁错微体化石记录表明在过去~3600年以来藏南地区人群生存策略演变分为两个主要阶段:(1)距今~3600-1800年,代表农业活动信息的农作物花粉含量丰富(图2f),而代表牧业活动信息的粪生真菌孢子含量较低(图2a),表明区域人群生存策略呈现为农业为主、牧业为辅的生业模式(图3A);(2)距今~1800年以后,代表农业活动信息的农作物花粉含量显著降低(图2f),而代表牧业活动信息的粪生真菌孢子含量丰富(图2a),表明区域人群生存策略在该阶段发生明显转变,逐渐发展为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生业模式(图3B)。

2 昂仁错微体化石分析结果与考古学证据、区域气候记录的对比结果

为进一步明确生业模式转变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制。研究人员将人群生存策略演变历史与考古学证据、区域气候变化历史进行对比,发现人类生存策略演变历史与考古学证据一致,且生业模式的转变与区域气候干旱化过程密切相关,特别是距今~1800年以后,气候干旱化加剧,促使人群选择适应性较强的牧业为主,而农业因适应性较弱受到限制,形成了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生业模式(图3B)。研究认为过去高原人群生存策略对干旱加剧的适应性转变,为现今高原人民生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藏南先民生存策略对干旱加剧的适应机制示意图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CEE (李浩,徐德克*,李唱,崔安宁,董亚杰,左昕昕,王灿,吴乃琴,吕厚远. 3,600 years of human adaptation to drought intensification on the southern Tibetan Plateau[J].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2024, 5(1): 579. DOI: 10.1038/s43247-024-01745-5.)。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1502)、中科院先导专项B类 (XDB071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42071103, T2192952, 42471175, 42202217, 42242104)项目共同资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