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田怡宁等-GRL:青藏高原地壳物质东南方向的挤出未跨过块体边界
2024-08-08 | 作者: | 【 】【打印】【关闭

印度与欧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周边引发了两种不同的构造模式:一种是板块正面碰撞引起的挤压和俯冲,另一种则是青藏高原物质侧向挤出。前人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构造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东南侧,已有研究显示该地区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低速、高电导性和强衰减的特征,这些特征与地壳流模型相符。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更倾向于有限挤出的地壳模型。而东构造结南缘的印缅造山带地区,近年来随着流动地震台站观测的开展,其下方深部俯冲结构已在不同尺度上被揭示。然而这两种构造模式空间交汇过渡的深部结构和动力学过程尚未明确,其主要原因是交汇区所处位置无法开展正常的地震观测及获取相关地震数据。

图1 研究区域主要构造单元和台站分布图。左下角的插图显示了研究区域在印度-欧亚俯冲碰撞挤出系统中的位置。WBB: 西缅块体;SP: 掸邦高原;CDB: 川滇块体;KF: 卡巴断裂;LJF: 丽江断裂;XJF: 小江断裂;WMP: 温托-蒙育瓦-波帕火山弧。黑色粗虚线表示图3中两条剖面的空间位置

为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田怡宁与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何玉梅研究员等收集了位于缅甸中部的CMGSMO I台阵的46个宽频带流动台,缅甸国家地震台网的6个固定地震台,以及位于我国川滇地区的固定地震台网的52个固定地震台,共计104个宽频带地震台的数据(图1),通过中缅两地台阵间密集的射线覆盖以克服上述交汇区缺乏观测数据的问题,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构建了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南部横跨俯冲、挤出及两者交汇三个构造区域大尺度地壳各向同性剪切波速度模型(图2)。

图2 研究区域不同深度的剪切波速度 (Vs) 成像结果。24 km深的水平切片上,粉红色虚线表示垂直长剖面 AA’ 和 BB’ 的位置。LV1-LV3 代表文中讨论的低速异常。其中,位于缅甸弧前盆地的 LV1 在垂直长剖面中由2.5 km/s的虚线等值线描绘;青藏高原东南缘中下地壳的两个低速异常 LV2和LV3则由 3.4 km/s的虚线等值线勾勒

成像结果揭示出研究区域内西缅块体、青藏高原东南缘以及掸邦高原不同的地壳速度结构,可能分别反应了不同的构造响应(图2)。西缅块体位于实皆断裂以西,主要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而红河断裂以东、以北区域则主要受到构造挤出的影响。掸邦高原位于俯冲与挤出的构造过渡区,其地壳速度结构显示中等偏高的剪切波速度。前人研究认为掸邦高原可能来源于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的微地块,且大部分地区的应变率较低,表明了其相对的稳定性。独立且刚性的掸邦高原限制了构造挤出作用,使其主要局限于红河断裂以东、以北。同时,西缅块体的地壳结构主要与印度板块俯冲作用相关,俯冲作用并未显著影响掸邦高原(图3)。

图3 根据成像结果绘制的解释模型示意图,展示了西缅块体、掸邦高原和青藏东南缘三个区域的不同构造反应。印度板块的俯冲区域以浅蓝色表示;红河断裂以北受构造挤出影响的区域以红色表示,其低速异常的真实位置位于中下地壳,而三维地形图上的红色区域代表这些低速异常在地表的投影;掸邦高原位于俯冲与挤出的构造过渡区,用绿色标记。红色箭头指示青藏高原东南缘中下地壳低速异常的延展方向,蓝色箭头显示印度板块的斜向俯冲方向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地学权威学术期刊GRL (田怡宁,姜明明*,何玉梅,艾印双,侯广兵,凌媛,Myo Thant, Kyaing Sein, Termination of mid‐to‐lower crustal extrusion 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 Implied from trans‐regional ambient noise tomography[J].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4, 51(15): e2024GL108740. DOI: 10.1029/2024GL108740.)。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2030309, 42130308)以及雅砻江联合项目(U23B20146) 的资助。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