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我所陈祖安副研究员等人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林邦慧研究员合作,采用三维流变非连续变形(块体边界)与有限元(块体内)相结合的方法(DDA+FEM),在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四川盆地、鄂尔多斯块体地区三维构造块体相互制约的大环境中,考虑了龙门山断裂带东西两侧地势、地壳厚度和分层的明显变化,以及断裂带东侧四川盆地与鄂尔多斯块体坚硬地壳阻挡的影响,通过用GPS资料做位移速率边界约束和震源机制约束,计算得到研究区的速度场和应力场与该地区GPS测量结果和震源机制分布结果基本相似的结论。
在此基础之上,他们计算了现今构造块体边界断层上表征剪应力及法向应力等综合影响的危险度分布,揭示出汶川与芦山震源区正处在危险度较大地区(见图a,
陈祖安等(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52卷第2期))。随后,他们数值模拟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此次大震引起青藏高原及邻区各构造块体边界断层应力状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上地壳层汶川发震断层南北两个端部地段外侧(即鲜水河断裂带南段、东昆仑断裂带东南段)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幅度最大,达到约0.2MPa(见图b,
Zuan Chen et al.(Tectonophysics, 2011))。而芦山正处于汶川发震断层南端外侧。由此说明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地震所处区域是满足危险度大和库仑破裂应力增加幅度大两个条件的地区,因而是大震发生的危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