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带作为地质历史时期构造运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区域,发育了复杂的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一直以来都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蛇绿混杂带作为显著的地体边界,是造山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蛇绿岩可以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环境,如大洋中脊、俯冲带之上、火山岛弧等,而具有复杂性;其相应的变形样式、就位机制也有所不同。但是蛇绿混杂带最终构造变形样式与变形时代却始终是相应区域造山带动力学演化过程直接、具体的反应。中亚造山带是典型增生造山带,然而它以何种具体增生方式于何时代最终拼合却始终存在争议。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研究室博士后敖松坚与合作导师肖文交研究员针对上述争议,选取了中亚造山带最南缘的北山地区月牙山-洗肠井蛇绿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填图,由南到北划分出5个大地构造单元(图);对其中的蛇绿岩组份和增生杂岩组份分别进行分析,认为它是在533±1.7Ma形成于俯冲带之上的蛇绿岩,并在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因洋壳向北侧岛弧之下俯冲最终仰冲就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他们倾向认为中亚造山带是以多岛洋盆长期多阶段复式增生模式形成的。
附图说明:月牙山-洗肠井蛇绿混杂带地质图
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地质学期刊Geological Magazine上(Ao et al. Cambrian to Early Silurian accretionary process in the Beishan Collage, NW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ltaids. Geological Magazine. 2012, 149: 606-625)。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