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RG:西藏班公湖岛弧带多龙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的地质、蚀变及矿物学特征
2012-05-21 | 作者:科技与成果转化处 | 【 】【打印】【关闭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多龙斑岩铜金矿床(图1)是西藏地质五队近年来发现的具有超大型规模的矿床(铜704万吨,金168吨),由于此矿床的发现和初步探明,使该成矿带成为继玉龙、冈底斯之后的西藏第三条斑岩铜矿带。多龙斑岩铜金矿床不同于碰撞背景下冈底斯和玉龙带的斑岩铜钼矿床,是西藏目前唯一和国内少见的典型斑岩型铜金矿床。目前,班公湖带的矿产勘查和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所以对多龙矿床的矿床地质、蚀变矿化特征等进行深入解剖研究,为在该带寻找特提斯洋俯冲阶段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造山带与成矿作用课题组李光明副研究员、李金祥博士后和秦克章研究员等对多龙斑岩铜金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及矿物学进行了精细系统的研究,初步阐明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反演成矿岩浆特征及岩浆-流体热液演化过程,丰富和深化理解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理论。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西藏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床位于羌塘地块最南缘、斑公湖-怒江缝合带北缘(图1a)的中生代多不杂构造岩浆弧中。呈岩株状产出的石英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斑岩是主要含矿斑岩;矿区发育有三个斑岩体矿化中心,北东矿化中心构成多不杂矿床,南西矿化中心构成波龙矿床,中间蚀变斑岩体尚在评价中(图1b)。蚀变具有一定的分带性,由含矿斑岩中心向外可划分出钾硅化带、中级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而绢英岩化带在该矿区内不发育,只在局部地段见绢云母-石英细脉。矿区范围内发育丰富的热液磁铁矿,铜、金沉淀与热液磁铁矿的形成关系密切。在各蚀变带相应地发育一系列的各具特色的斑岩型Cu-Au矿床的细脉及细网脉,如A型脉、B型脉、D型脉、EB型脉、M脉等。

 图1: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构造分区图(a)和西藏班公湖带多龙富金斑岩铜矿床地质简图(b)

图2:西藏班公湖带多龙富金斑岩铜矿床蚀变矿物的BSE图

(A)钠长石沿着斜长石的裂隙和边部交代,石英-磁铁矿-钾长石组合;(B)钾长石细脉;(C)黑云母斑晶中的磁铁矿;(D)石英-磁铁矿-黑云母脉,黑云母局部发生绿泥石化;(E)黑云母斑晶包裹磁铁矿和金红石,局部发生绿泥石化;(F)石英-绿泥石-方解石-黄铜矿-石膏脉;(G)次生黑云母绿泥石化;(H)次生绿泥石与石英、钾长石、磷灰石和金红石伴生。

图3:黑云母和绿泥石的Fe3+/Fe2+-AlIV和氧逸度 (fO2) –温度(T)图解;

在详细地质描述基础上,对蚀变矿物的岩相学和电子探针研究表明:钠长石(Ab 91.5~99.7%)主要沿斜长石斑晶边部和裂隙交代形式产出(图2A),属于最早阶段蚀变。钾长石(Or 75.1~96.9%)主要交代斜长石斑晶和基质或者形成次生钾长石细脉(图2B)。黑云母主要以斑晶(图2C)、基质蚀变黑云母和细脉状产出(图2D),属于在400℃~430℃的高氧化性岩浆-热液的条件下形成富镁黑云母,具有高Cl(0.19-0.26%)特征。绿泥石在各蚀变带都有发育,主要交代黑云母等铁镁矿物和发育脉状绿泥石(图2E、G、H)。各个蚀变带绿泥石基本在同一温度区间(280℃~360℃)形成;然而石膏-碳酸盐-绿泥石脉的绿泥石(图2F)形成温度(190℃~220℃)较低,其可能是成矿热液最晚阶段的产物。多不杂矿床中的磷灰石属于富F单元。黑云母斑晶中磷灰石颗粒具有高的SO3(0.44-0.82%)和Cl(1-1.37%)含量,暗示岩浆具有富S和Cl特征。青磐岩化玄武质火山岩围岩中磷灰石具最高的Cl含量,可能是由于压力降低形成;而粘土化带磷灰石具最低的Cl含量,可能是由于流体中低的Cl含量造成的。黑云母的Fe3+/Fe2+比值变化以及绿泥石中Fe3+/Fe2+与AlIV呈正相关(图3A),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的氧逸度经历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过程(图3B)。黑云母中磷灰石SO3含量最高,其次是钾化带、粘土化带,而围岩中最低,这可能是由于热液流体氧逸度降低和大量硫化物沉淀消耗S所造成。围岩中的磁铁矿与蚀变斑岩中相比,具有高Cr2O3低Al2O3的特征,这可能是由于玄武质火山岩围岩的Cr一般较高所导致。钾化带比粘土化叠加钾化带和青磐岩化围岩中TiO2都高,暗示钾化带磁铁矿形成温度最高。

该研究成果近期已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地质学期刊Resource Geology上(Li G M et al. Geology and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the Duobuza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istrict in the Bangongco Metallogenetic Belt, Northwestern Tibet. Resource Geology. 2012, 62(1): 99-118; Li J X et al. Mineralogy and Mineral Chemistry of the Cretaceous Duolong 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the Bangongco Arc, Northern  Tibet. Resource Geology. 2012, 62(1): 19-41)。

原文链接(李光明-RG)

原文链接(李金祥-RG)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