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型颗粒的V, Ti同位素组成。49Ti的过剩与V/Ti比值呈正相关,表明该过剩由49V衰变产生。回归线的斜率为49V/51V比值,清镇陨石中X颗粒(实心)给出的结果大于其他陨石(空心符号,引自文献)
陨石是太阳系形成和演化残留的“化石”,其中最原始的一些球粒陨石中甚至保存了太阳星云形成之前的物质,即前太阳物质或太阳系外物质。这些前太阳物质呈微米级甚至更小的尘粒,它们分别来自超新星、红巨星和渐近线红巨星等各种恒星,是人类唯一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天然的恒星返回样品,是认识恒星内部演化和太阳星云形成的窗口。
地质与地球物理所中科院地球深部研究重点实验室林杨挺研究员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空间中心合作,对清镇陨石中的太阳系外物质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发现大量太阳系外来源的SiC和Si3N4颗粒基础上,利用纳米离子探针对其中稀少的、源自II型超新星的X型颗粒进行了Al,Mg,Ca,Ti和V等多元素的同位素组成分析。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些X型颗粒曾具有高含量的短寿命核素26Al(半衰期0.74百万年),44Ti(半衰期60年),49V(半衰期332天),进一步证实其II型超新星起源;在他们以前的C, N, Si同位素分析中,这些颗粒被划分为X1和X2二种类型,而44Ti的含量证实了X1与X2之间的差异。
根据已有的超新星模型,他们对同位素组成不同的各圈层物质开展混合模拟计算,并与清镇陨石和其他陨石中X型颗粒的同位素组成进行对比。模拟计算可以较好地解释C, N同位素组成,以及X1与X2型颗粒的44Ti含量差异。另外, 49Ti过剩可能部分源于He/C层的中子捕获,而不完全由49V衰变产生。但是, 26Al/27Al比值与12C/13C和14N/15N比值的相关性,X1型颗粒的Si同位素组成等无法用现有的超新星模型解释。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近期出版的国际天体物理学杂志Astrophysical Journal(Lin et al. Isotopic analysis of supernova SiC and Si3N4 grains from the Qingzhen (EH3) chondrit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0, 709: 1157-1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