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JGR:暴时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特征
2009-08-31 | 作者:科技与成果转化处 | 【 】【打印】【关闭

2004年11月7-11日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发生率分布图
(左列子图4黑线显示125E东、西侧不规则结构分布特征差异)

   长期以来,磁暴期间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产生与发展特征研究一直是电离层闪烁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往研究表明暴时低纬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出现通常归因于 1)暴时磁层、高纬电场穿透进入低纬和赤道地区。增强的东向电场通过E×B垂直漂移等影响底部F层密度梯度,从而增加瑞利-泰勒不稳定性 2)暴时赤道地区产生的不规则结构沿着磁力线向南北延伸到达低纬甚至中纬度地区。

   我所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的博士后李国主与合作导师宁百齐研究员等人对2004年11月7-11日磁暴期间东南亚-澳大利亚地区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分析发现,其分布特征在相邻的经度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Li et al. Characterizing the 10 November 2004 storm-time middle-latitude plasma bubble event in Southeast Asia using multi-instrument observation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9, Vol.114, A07304, doi:10.1029/2009JA014057)。在125ºE的东侧,不规则结构在赤道、低纬和中纬度地区均观测到。而在125ºE的西侧,不规则结构仅发生在纬度范围20-50ºN。同时在耦合半球的对应纬度区,不规则结构呈现出类似的分布特征。利用多种观测数据的综合分析表明,虽然125ºE东侧的赤道、低纬甚至中纬地区不规则结构的产生和暴时穿透电场密切相关,但125ºE西侧中纬地区不规则结构的产生并不是穿透电场影响的结果,其可能的机制是重力波扰动触发的等离子体不稳定性。该研究结果表明暴时低纬电离层不规则结构的产生不能简单归结为穿透电场的触发或者赤道等离子体泡沿磁力线的延伸;此外在相隔几百公里的经度区,暴时穿透电场对不规则结构的产生也可能有不同影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