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盆气成藏理论使人们突破了深盆或向斜区是“天然气勘探禁区”的认识,曾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油气成藏理论的重大突破。深盆气是在深盆或向斜区域形成的大面积的低渗透气藏,呈水上气下的倒置分布,其保存时间有限。除时间条件外,我国深盆气的有利探区位于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烃源岩生排烃时间早,深盆气是否能够保存至今是关系到我国深盆气勘探的重大科学问题。另一方面,深盆气理论缺乏微观成藏证据。在Shanley等人于2004年对深盆气理论提出了质疑之后,深盆气勘探明显减慢或处于停滞状态。
为获取深盆气的微观成藏证据,并进一步探讨深盆气的保存时间问题,我所油气资源研究室的张刘平副研究员等人对鄂尔多斯盆地榆林气田进行了解剖,其成果最近发表在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Zhang et al. Diagenetic history of tight sandstones and gas entrapment in the Yulin Gas Field in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Ordos Basin, China.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9, 26: 974-989,2008IF:1.358)。在榆林气田的上倾部位不存在构造、地层和沉积岩性圈闭条件。他们应用多种岩矿和地球化学手段研究了成岩作用的历史,揭示出三期地质流体的活动,分别发生在晚三叠世、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期,并发现了成岩圈闭。在第一和第二期流体作用期间,酸性流体进入了储层,引起溶蚀和胶结作用,储层的孔渗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此后盆地的再次沉降引起的再压实作用使得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幅度降低。到早白垩世末期,盆地内古生界主力气源岩进入大规模生排期,气田上倾部位的气水过渡带内胶结作用继续进行,使储层致密化。榆林气田的成藏机理因此发生了从深盆气到成岩圈闭的转换。在气田上倾部位的气水过渡带,天然气大规模充注后发生的胶结作用证明自然界中确实存在深盆气成藏过程。此后形成的成岩圈闭有利于较长时间地保存天然气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因此,在生排烃较早的深盆或向斜区仍然存在较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这些新的理论认识,对于榆林南气田的发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进一步打开我国中西部地区甚至国外较老盆地的深盆区域天然气勘探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