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西部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这些烃源岩成熟度都达到了或超过了生油高峰。在利用常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分析来确定这些烃源岩与地下4000-6000m深石油的亲缘关系时,存在不确定性。其中因素之一在于,石油生成之后,烃源岩继续被埋藏加热,生标浓度急剧降低,同时一些生标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而另外一些则变化小。基于生标的对比结果,存在很大的争议,这影响了油气资源评价和油气的勘探。已有报道显示,有机硫同位素值受有机质成熟度(热)影响小,很可能适合于烃源岩-原油对比这一研究目的。但是,要进行对比,有待解决:1)如何有效去除烃源岩固体有机质(干酪根)中重要硫载体—黄铁矿,而不破坏有机质的组成?2)干酪根有机硫同位素值分布受什么因素控制?硫同位素值受成熟度影响小,是否有条件?若有,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我所油气资源研究室蔡春芳研究员等人采用CrCl2+HCl溶液和研磨方法进行了黄铁矿的去除,并通过检测残余干酪根中Fe的含量来确定残余的黄铁矿量,定量评估了测试结果的可信度。该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有机地球化学领域著名刊物Organic Geochemistry(Cai et al. Distinguishing Cambrian from Upper Ordovician source rocks: Evidence from sulfur isotopes and biomarkers in the Tarim Basin. Organic Geochemistry,2009,40(7):755-768,点击此处下载该文)。他们的测试结果显示,成熟-高成熟干酪根硫同位素值通常比共生的黄铁矿重,主要受沉积时期海水硫酸盐的控制,对于一个快速埋藏的盆地而言,成熟的烃源岩在生成石油和幕次性排烃前后,体系相对于易溶于水的H2S而言是封闭的。因此,硫同位素分馏效应小。也就是说,有机硫同位素值可以也只能应用于快速埋藏的烃源岩与原油的对比研究,确定原油的来源。具体而言,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下奥陶统沉积后被快速埋藏,其有机质硫同位素值比上奥陶统大,分布范围相对小,并与一些未受后期改造的原油接近,表明这些原油来自这套地层。反映生物生长环境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如芳基类异戊二烯烃、伽玛腊烷等分布特征,也都支持了这一对比结果。
成熟-过成熟烃源岩有机硫同位素值具有从寒武纪到晚奥陶世逐渐变小的趋势,并平行于海水硫酸盐同位素分布;
寒武系富含绿硫菌,而上奥陶统不含,表明塔里木盆地寒武纪沉积环境为静水、透光带厌氧,区别于上奥陶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