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西秦岭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与深部过程
2009-03-12 | 作者: | 【 】【打印】【关闭

    西秦岭地区作为我国昆仑-祁连-秦岭-大别中央造山带和贺兰-川滇构造带的交汇地带,同时也是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和青藏高原的汇聚区,对研究我国各造山带和主要地块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该区岩石圈地幔的性质和深部演化过程缺乏深入的认识。

 

    我所岩石圈演化研究室研究生苏本勋(博士生)2009年发表在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的一篇论文对此进行了探讨(Su et al.,2009,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34(3): 258-274,点击此处下载)。该研究以甘肃省宕昌好梯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中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和矿物学观察分析,探讨了该区新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深部过程及其构造意义。首次将该区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分为两类:type 1type 2,其中的熔体囊(melt pocket)属首次报道。他们的研究表明,type1型橄榄岩具有强烈变形、难熔(refractory)和明显受到过地幔显交代作用等特征,可能代表相对较老岩石圈地幔残余;type 2型橄榄岩样品较为新鲜、变形较弱,矿物化学成分显示饱满(fertile)和弱/无地幔交代作用的印迹,可能是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部分。这两类橄榄岩的特征与青藏高原周边新生代钾质火山岩(如云南马关)中的地幔捕虏体具有可对比性,也在某些方面与华北克拉通新生代玄武岩中的高镁、低镁橄榄岩具有相似之处。温度压力计算表明西秦岭地区新生代时期的岩石圈厚度至少在100km左右,可能为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岩石圈演化提供借鉴。因此,该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和华北克拉通西部的岩石圈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Type1型橄榄岩捕虏体普遍发育主要由细粒橄榄石和单斜辉石(secondary)组成的熔体囊(melt pocket)。有趣的是,同一样品中,熔体囊中的细粒矿物较粗粒原生矿物具有富CaMg的特征,尤其是橄榄石的CaOFo值较高,这与目前对该类的相关报道和认识明显不同。结合在捕虏体中发现的碳酸盐脉及其它矿物化学特征,作者认为这可能是由碳酸盐交代作用造成的并可能为研究地幔中的碳酸盐交代作用提供重要的信息。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