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序号 |
《地球科学前沿报道》(2021·总第4辑) |
作 者 |
地震寻踪 |
1 |
Science:海底光纤地球物理学研究 |
冯铭业 王 新 陈 凌 |
2 |
NC:基于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器的冰川微地震监测和地震波传播研究 |
姚 艺 |
3 |
PNAS:利用密集地震阵列观测冰下水文系统及其动力学 |
芦一帆 田小波 |
4 |
Science:基于区域地震台网进行灾难性洪流事件识别与早期预警 |
李 玮 陈 赟 |
5 |
NC:通过深度学习实时确定地震震源机制 |
王 尊 郝金来 |
6 |
NG:地震各向异约束下的内核生长模式 |
赵新爱 吴 晶 |
7 |
NG:地震各向异性观测揭示冰岛大洋地壳流 |
高一帆 陈 凌 |
8 |
NG:印-非地幔柱树形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
王 拓 李 扬 |
9 |
Nature:中大西洋中脊下方减薄的地幔过渡带 |
王 新 李 娟 吴文波 |
10 |
NG:混合不充分的地幔过渡带及其热状态——来自地震波的约束 |
宫 畅 陈 凌 |
岩石圈演化 |
11 |
PNAS:南非冥古宙碎屑锆石可能形成于洋岛环境 |
邹心宇 |
12 |
PNAS:W同位素制约地球早期地幔对流模式 |
梅清风 王 浩 |
13 |
PNAS:地球最早的大陆何时开始高出海平面 |
刘 鹏 |
14 |
NC:太古宙早期洋壳俯冲的钙同位素证据 |
单厚香 周艳艳 |
15 |
PNAS:金伯利岩揭示早期地球分异的残留地幔储存在核幔边界的LLSVPs |
林音铮 刘传周 |
16 |
SA:37亿年以来长英质大陆的模式生长 |
赵 磊 |
17 |
NG:石英包裹体揭示下地壳与高压熔体有关的地震活动 |
仲 歆 李继磊 |
18 |
Nature:大洋转换断层处的拉张构造与两阶段地壳增生 |
陈 林 |
19 |
SA:浅部岩浆储库流纹质熔体快速抽离与花岗岩体的形成 |
陈厚彬 纪伟强 |
20 |
CEE:超大陆从何处裂解? |
党 卓 张 南 |
21 |
NG:地幔柱诱发板块旋转可能是触发俯冲起始和启动板块构造的根本原因 |
王祎然 田小波 |
22 |
Nature:海沟外侧隆起的脆韧性破坏导致板片分段 |
杨建锋 |
23 |
NC:红海演化新模型——13 Ma海底扩张贯穿红海 |
李 泯 董 淼 |
24 |
Nature:海底电磁探测揭示富水海山俯冲与弧前慢地震之间的关联 |
李 鑫 陈 赟 |
25 |
NG:解读现代超高温(UHT)变质作用的形成机制 |
焦淑娟 齐 扬 |
26 |
NC:地幔温度和板块厚度对板内火山活动的全球影响 |
李聃聃 田小波 |
27 |
NC:深源气体释放视角下的青藏高原东南部生长动力学过程 |
郭正府 |
环境演变 |
28 |
Science:过去气候预示着我们的未来 |
陆 浩 |
29 |
NG:地球富氧大气的未来寿命 |
储雪蕾 |
30 |
NG:地球自转速率与大氧化事件的潜在联系 |
徐长仪 |
31 |
Nature:重新厘定“大氧化事件” |
冯连君 |
32 |
PNAS:沉积物中的岩相碳限定元古宙大气氧含量 |
兰中伍 |
33 |
PNAS:高分辨率古生代气候记录 |
王 旭 |
34 |
PNAS:晚三叠世科罗拉多高原古气候重建——基于赤铁矿含量变化 |
张 强 |
35 |
Science:白垩纪末植物灭绝事件和现代雨林的起源 |
姜文英 |
36 |
PNAS: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沉积物中巨型针状化石磁小体的磁学识别 |
何 况 李金华 |
37 |
Nature:上新世温暖期西风带减弱并向极地移动 |
黄晓芳 杨石岭 |
38 |
Science:太阳辐射在间冰期末期激发的气候突变 |
吴志鹏 史 锋 |
39 |
Science:四万两千年前的全球环境危机 |
樊耘畅 赵 盼 |
40 |
Nature:地下水记录的末次冰盛期大陆降温幅度(6℃) |
张 芬 黄天明 |
41 |
Nature:末次冰盛期以来的全球地表气温全时空重建 |
谭 宁 |
42 |
Nature:指标季节性的分离揭示全球变暖已持续上万年 |
张文超 吴海斌 |
43 |
Science:气候系统的多年代际振荡可能是由火山活动引起的 |
刘 威 史 锋 |
44 |
Science+PNAS:人类活动对全球植被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 |
张健平 |
45 |
NG:欧洲过去20年的极端干旱为两千多年来最严重 |
安文玲 |
46 |
SA:孟加拉湾深海沉积物预测未来南亚季风区降雨增加 |
史运坤 史 锋 |
碳循环 |
47 |
Science:1.5℃温控场景下的中国路线图 |
唐自华 |
48 |
NC:直接空气捕获技术(DAC)发展政策路线图 |
武恩鹏 孙会国 |
49 |
NG:上地幔的碳含量与熔融深度正相关 |
赵文斌 郭正府 |
50 |
NG:水库在全球碳循环中为碳源而非碳汇 |
祁生文 |
51 |
NG:沉积岩风化的二氧化碳释放对大气升温的正反馈 |
李丽慧 陈旭蕾 庞忠和 |
52 |
NG:侵蚀作用控制下硅酸盐、碳酸盐和硫化物风化对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 |
刘文景 |
53 |
Nature:从锂同位素来看地球历史上碳和硅循环演化 |
储雪蕾 |
54 |
PNAS:早期地球CO2温室效应可解释“黯淡太阳悖论”和低海水18O/16O比值 |
侯康师 王佳敏 |
55 |
NG:大陆弧主导的中古生代以来的全球化学风化 |
刘 康 陈代钊 |
56 |
PNAS:德干LIPs早期岩浆脱气与晚白垩世全球气候变化 |
赵文斌 马 琳 郭正府 |
57 |
SA:协调新生代大气CO2浓度、风化和碳酸盐补偿深度 |
陈祚伶 |
58 |
NC:火山活动触发古新世/始新世碳释放的正反馈 |
陈祚伶 |
59 |
Science:温度对海洋弱光带碳循环和生物演化的控制 |
刘 牧 陈代钊 |
60 |
NC:现代层化湖泊含铁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
王长乐 |
行星科学 |
61 |
Nature:中国发现世界级天文和行星光学台址——冷湖 |
何 飞 |
62 |
NP:太阳耀斑辐射扰动磁层空间 |
乐会军 刘 晶 |
63 |
PNAS:金星的“板块构造”——全球尺度分块运动的岩石圈 |
石 振 戎昭金 褚 杨 |
64 |
NG:FeO的超高压相变及其对系外行星内部的启示 |
牛笑光 张志刚 |
65 |
NC:深度学习窥视月球永久阴影区 |
于彩霞 王彦飞 |
66 |
NREE:从早期地球和火星沉积岩中寻找生命 |
陈 妍 申建勋 林 巍 |
67 |
NG:早期火星的多期变暖、氧化和地球化学转变的耦合模式 |
柴立晖 |
68 |
Science:卤水破坏了火星盖尔陨石坑沉积岩中的粘土矿物 |
张春霞 |
69 |
Science:火星上的水去了哪里? |
孔彦龙 |
70 |
Science:火星核的地震学探测 |
张志刚 李 娟 |
71 |
Science:火星地幔的探测 |
王 新 李 娟 |
72 |
Science:火星壳的厚度和结构 |
赵 旭 李 娟 |
73 |
Nature:热木星大气首次同时探测到六种分子 |
林红磊 闫丽梅 范 开 赵 勇 |
前沿——永无止境 |
74 |
PNAS:地磁场古强度结果揭示中古生代弱偶极磁场期 |
蔡书慧 |
75 |
PNAS:一种对矿物进行分类的新方法 |
何畅通 周起凤 秦克章 |
76 |
NREE:通过集成方法实现技术材料的可持续提取 |
郑旭阳 刘宇超 秦克章 |
77 |
NC:晶粥模型及围岩批式混染在Bushveld层状岩体中的应用 |
姚卓森 秦克章 |
78 |
NC:微量元素催化矿物交代反应并促进超大型矿床的形成 |
邱正杰 邢延路 |
79 |
NC:钾钠长石连续的钠-钾蚀变——受控于自我驱动的动力学过程 |
邱正杰 段 甘 |
80 |
PNAS:金以胶体形式运移和絮凝形成超常富集金矿脉 |
李兴辉 范宏瑞 |
81 |
PNAS:德克萨斯州Delaware盆地广泛的深部地震活动主要由浅层污水注入驱动 |
张苏鹏 张召彬 李守定 |
82 |
NG:地形应力对岩体滑坡规模的控制 |
祁生文 |
83 |
NC:厄尔尼诺现象和降雨型滑坡灾害影响的全球关联 |
黄晓林 薛雷 郑博文 |
84 |
NG:树轮放射性碳揭示过去千年太阳活动存在11年周期 |
许晨曦 赵卿宇 |
85 |
NC:地下水排泄影响海洋Li、Mg、Ca、Sr和Ba同位素的均衡 |
黄天明 |
86 |
NG:汇聚板块边缘的地球构造活动对生物圈-地圈反馈机制的影响 |
刘嘉玮 李江涛 李金华 |
87 |
PNAS:在生命起源前地球协同形成多孔二氧化硅和多肽 |
曹长乾 |
序号 |
《地球科学前沿论坛》(2021·总第4辑) |
作者 |
88 |
孙卫东:西太平洋地质过程 |
褚 伟 徐 亚 |
89 |
陈掌星:智能油气工程 |
汪文洋 |
90 |
庞雄奇:深层致密介质中油气富集成藏动力机制与演化模式 |
汪文洋 |
91 |
赵国春:大陆的起源——岛弧模式vs.洋底高原模式 |
刘 鹏 王 冲 |
92 |
惠鹤九:月球的形成和早期演化 |
杨睿豪 陈 凌 |
93 |
Matthew J. Kohn:为什么全球变暖是异常的? |
何少雄 张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