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术前沿
SA:协调新生代大气CO2浓度、风化和碳酸盐补偿深度
2021-03-03 | 作者: | 【 】【打印】【关闭

  新生代环境变化最显著的特点是早始新世以来长期降温,并伴随大气CO2浓度降低、两极冰盖出现和扩张,从温室地球演变为冰室地球Zachos et al., 2001)。现有地质证据表明,新生代长期降温主要是由大气CO2浓度的持续降低引起(Beerling and Royer, 2011)(图1C)。但什么原因导致CO2浓度降低,仍然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 

  从长尺度碳循环角度来看(百万年时间尺度),岩浆活动的去气作用与大陆硅酸盐化学风化消耗的CO2通量整体上维持动态平衡,调控大气CO2浓度(Berner and Caldeira, 1997)。新生代持续降温,导致大陆化学风化减弱,向海洋输送的碱度通量降低,最终会促使海洋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变浅以维持海洋的碱度平衡。然而,深海碳酸盐沉积记录显示:早始新世以来,伴随全球持续降温,CCD加深了~1 km(图1D)。如何调和大气CO2浓度、大陆风化和CCD变化之间的关系,是新生代碳循环研究的一个难题。 

1 新生代温度、δ13CCO2浓度和各洋盆CCD集成曲线(Komar and Zeebe, 2021

  Raymo and Ruddiman1992)基于海水锶同位素记录提出著名的构造抬升-风化假说:认为青藏高原隆升促使大陆硅酸盐风化加强,消耗大气CO2,同时向海洋输送的碱度通量增加,CCD加深。这一假说虽然能很好地调和新生代以来CO2浓度、大陆风化和CCD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却和许多地质事实不符,受到质疑。其一,考虑到地球深部去气速率在新生代并未发生显著变化,大陆风化增加势必导致碳源和碳汇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在百万年时间内就会消耗掉所有的大气CO2Berner and Caldeira, 1997);其二,大陆风化通量的增加会向海洋输送大量磷等营养物质,但新生代海洋的磷沉积速率并未增加(Delaney and Filippelli, 1994);其三,海洋10Be/9Be证据表明晚新生代以来全球硅酸盐风化通量并没有明显变化(Willenbring and von Blanckenburg, 2010)。这些记录事实上表明,尽管造山带隆升确实会导致抬升区域风化剥蚀的加强,但全球化学风化通量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如果大陆化学风化通量不变,如何解释新生代大气CO2浓度降低以及CCD的加深?1997年,KumpArthur曾为这一问题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模型:保持风化剥蚀通量恒定,增加硅酸盐风化效率(weatherability)可以更有效地吸收碳,从而降低CO2浓度。但该方案缺少定量化模型模拟和地质数据的对比分析来加以佐证,而且难以解释风化与CCD加深之间的解耦关系。 

  最近,夏威夷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Nemanja Komar研究团队在Kumpand Arthur1997)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海洋-大气沉积碳储库长期耦合模型LOSCAR和碳循环模型GEOCARB,结合地质数据,对新生代大气CO2浓度、风化和CCD进行综合模拟(Komar and Zeebe, 2021),成功解释了新生代大气CO2浓度、风化和碳酸盐补偿深度的关系。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1)温度对海洋有机物矿化速率的影响是调控碳循环的关键因素,这一点在新生代暖期时尤为突出。温度对海洋有机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竞争方面,一是增温有利于提高海洋初级生产力,导致输出生产力的增加;二是温度越高,有机物在水体中的分解速率越快。新生代温暖期,高温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最终导致有机碳净埋藏通量减少(图2A),大气CO2浓度增加。在模型中考虑温度的竞争效应能很好地模拟出新生代pCO2d13C的变化趋势。 

  2)在大陆风化剥蚀通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改变海洋碳酸盐在大陆架和深海的埋藏比例,可以实现风化与CCD变化之间的解耦(图2)。早新生代温暖期(图2A),两个因素提高了大陆架碳酸盐的埋藏通量。一是该时期两极冰盖尚未形成,加之温度的热膨胀效应,海平面较高,大陆架面积增加,碳酸盐在大陆架的沉积通量显著提高;二是暖期海洋钙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均较高,有利于增加大陆架碳酸盐的埋藏通量。因此,在风化通量不变的前提下,为了维持海洋的碱度平衡,CCD势必变浅,深海沉积碳酸盐通量减少。而晚新生代持续降温和两极冰盖的形成,导致海平面降低、钙化生物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减少,碳酸盐埋藏位置由大陆架转移到深海,CCD加深(图2B)。 

2 新生代海洋碳循环模型概念图

  综合考虑硅酸盐风化效率、温度效应和碳酸盐埋藏位置,该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呈现出非常好的一致性(图3)。该研究首次将新生代碳循环的关键部分定量联系起来,提出硅酸盐埋藏位置的变化是新生代CCD变化的主因。这一结论使得构造抬升-风化假说的核心受到质疑。 

3 综合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对比Komar and Zeebe, 2021

  【致谢:感谢孙继敏研究员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Beerling D J, Royer D L, Convergent cenozoic CO2 history[J]. Nature Geosciences, 2011, 4: 418–420. 

  Delaney M L, Filippelli G M, An apparent contradiction in the role of phosphorusin Cenozoic chemical mass balances for the world ocean[J]. Paleoceanography, 1994,9: 513–527. 

  Komar N, Zeebe R E. Reconciling atmospheric CO2, weathering, and calcite compensation depth across the Cenozoic[J]. Science Advances, 2021,7: eabd4876.原文链接 

  Kump L R, Arthur M A. Tectonic Uplift and Climate Change[M]. Springer, 1997: 399–426. 

  Raymo M E, Ruddiman W F. Tectonic forcing of late Cenozoic climate[J]. Nature, 1992, 359(6391): 117-122. 

  Willenbring J K, von Blanckenburg F. Long-term stability of global erosion rates and weathering during late-Cenozoic cooling[J]. Nature, 2010, 465(7295): 211-214. 

  Zachos J, Pagani M, Sloan L, et al. Trends, rhythms, and aberrations in global climate 65 Ma to present[J]. Science, 2001, 292(5517): 686-693. 

  (撰稿:陈祚伶/新生代室)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