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深地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前身为2017年研究所组建的“深部资源探测先导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2020年9月获中国科学院批准建设“中国科学院深地资源装备技术工程实验室”,2024年10月整合组建为“深地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
总体定位:
面向国家对深地资源精准探测与高效开发技术装备的重大需求,突破深部探测传感器等核心部件与技术,研发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与装备、深层油气高效开发技术与装备,建设深地探测装备协同创新平台,为我国深部资源探测与开发、地球与行星科学探测等提供方法、技术及装备支撑。
研究方向:
中心将聚焦于国家深地、深海、深空领域资源开发和科学探测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于“深地精准探测技术与装备”、“深层油气高效开发技术与装备”、“深空探测科学载荷”等重点研究方向,布局攻关探测传感器与专用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深地资源探测开发技术装备、深海地球物理探测技术装备、深空探测科学载荷,支撑油气、地热与矿产等资源的探测与开发,并推动研发成果的转化应用。
人才队伍:
中心汇聚了地球物理学、仪器科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地质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等多学科人才,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协同创新的研究队伍。中心现有成员104人,其中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21人,副研究员/高级工程师53人,工程师及助理工程师30人。杰出人才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7人,中国科学院关键技术人才6人,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7人。研究团队突破了MEMS传感器等多项深部资源探测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部分探测装备达到产品化水平,其中,研制的地面电磁探测方法与装备成功应用于资源能源、工程与水文地质等勘查中;研制的磁通门磁强计搭载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巡视器,开展了火星表面移动式磁场测量;成功研制全球首套“高能加速器CT多场耦合岩石力学试验系统”,为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和深层地热储层改造与改质提供了先进科研装备支撑;研制成功“钻—测一传一控”一体化智能导钻系统工程样机,并在胜利、西北、长庆、西南等油气田试验应用近百井次,在塔里木盆地某水平井引导钻头准确打入最佳开采点位,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作为 20项成果之一在 2023 中关村论坛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第二十二届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中国地球物理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中心近期将聚焦于航空-地面-海洋-井中电磁探测技术体系、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高精度电磁/地震/地磁探测传感器、高温高压井下传感器、深空磁场和地震探测载荷、海底地震仪、储层甜点评价、深层钻井与储层改造、储层改质和环境影响评估、低碳能源金属矿产探测等,支撑国家深地资源勘探开发、深空探测等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中心近期重点研究方向:
■ 地磁场及地磁层物理过程
■ 行星磁场与磁层动力学过程
■ 地球与行星磁场探测技术
■ 行星工程地质
■ 宽频带地震仪、月震仪、海底地震仪
■ MEMS地震传感器
■ 高温传感器及专用芯片
■ 全空间电磁传播理论与电磁数据解释成像技术
■ 航空瞬变电磁探测装备技术
■ 全息地面电磁探测装备技术
■ 深水电磁探测装备技术
■ 月球及行星电磁探测方法与技术
■ 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
■ 深地装备测试方法、技术研究与平台建设
■ 储层工程地质力学
■ 数字岩石物理与储层评价
■ 超深层高效破岩与压裂技术
■ 储层改质和环境影响评估技术
■ 多尺度、立体式空地井近源电磁探测方法
■ 成矿系统多尺度地震深-浅部探测方法
主 任:杜爱民
副主任:徐 涛 李守定
——学科组信息——
电磁探测技术
组长:王中兴
成员:底青云 雷达 王若 安志国 付长民 真齐辉 裴仁忠 钟明琛
张天信 王志超 邱长凯 熊兴崟 康利利 刘志尧 李子航
周胜茹 李翔 陈旭彤
智能导钻技术
组长:张文秀
成员:杨永友 孙云涛 郑健 刘庆波 杜建生 何新振 田飞 谢棋军
任硕 吴晖 欧晶 张雅丽 李弘 王煜亮 王京京 赵珮瑞
王一帆 郭梅影 肖继文 马瑞
地磁场研究与探测技术
组长:葛亚松
成员:杜爱民 刘通 田琳 张莹 罗浩 单立灿 黄灿 赵琳 孙树全
李智 王磊
地震探测技术
组长:张金海
成员:杨长春 游庆瑜 薛旭 张妍 赵春蕾 董旸 胡耀星 李少卿 王娟
许晴 张盛泉 李宗伟 张潇筱 张磊 薛清峰 张超 路明慧 温哲
矿产地球物理探测
组长:徐涛
成员:周楠楠 武澄泷 李海 薛国强 武欣 毛木林 李志远 何兰芳
梁光河 陈卫营
储层地质力学与数字岩石物理
组长:李守定
成员:李晓 张召彬 崔振东 董艳辉 赫建明 张路青 郝进 郭鹏
王礼恒 杨继进 原园 李关访 郑博 吴建国 毛天桥 周润青
杜忠明 李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