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概况简介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概况简介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是根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需要,由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50825日成立)和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195046日成立)于19996月整合而成的。整合前的两个研究所都有长达50年的历史、汇聚了一大批引领近代地球科学发展的科技人才,并在近半个世纪的建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在国内外地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由于地球科学是最早引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学科,而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又是地球科学的两大分支,所以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长期的发展中有着密切的关联。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是由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原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原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的人员整合形成的,其中,来自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人员占大多数。 

  中央地质调查所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组织最健全的一个从事地质调查与研究的全国性机构,为中国地球科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近代中国科学的代表和骄傲,蔡元培曾称赞其是“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章鸿钊任科长。后政府北迁至北平,地质科改属工商部,丁文江接任科长。19139月,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所长由丁文江担任,所址设在北平粉子胡同工商部内,1916年迁至北平丰盛胡同3号、兵马司胡同9号(现15号)。1935年冬,地质调查所从北平迁往南京珠江路942号新址(现700号)。部分留守北平人员成立北平分所。抗战期间,地质调查所被迫辗转于长沙、重庆,最终落脚在重庆北碚。为了与省地调所区别,1941年正式定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抗战胜利后,19466月中央地质调查所本部回迁至南京原址办公,设有地质研究室、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地球物理研究室、矿物岩石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工程地质研究室、化验室以及陈列馆和图书馆等部门,人员最多时有110余人。地质调查所先后隶属于农商部(1914-1928年)、农矿部(1928-1930年)、实业部(1931-1938年)、经济部(1938-1949年)等部门;历任所长有丁文江(1913-1921年)、翁文灏(1921-1937年,其中1921-1926年代理所长)、黄汲清(1937-1940年)、尹赞勋1940-1942年代理所长)、李春昱(1942-1950年)。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另一渊源是19281月在上海闸北宝通路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央研究院所属13个研究所中成立最早的单位,办公地点在上海几经辗转,1933年底迁入南京鸡鸣寺新建大楼。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辗转江西庐山、长沙、桂林、贵阳,1945年迁至重庆小龙坎黄葛湾。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南京鸡鸣寺原址,直至南京解放。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人员不多,但比较精干,到19486月,全所研究人员有33人。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第三个渊源是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该处初名叙昆铁路沿线探矿工程处,于1940615日正式成立。后因矿业合作合同无法执行,奉命改组为西南矿产测勘处,工作范围限于云贵川三省。后又奉命改组为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于1942101日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矿产测勘机构。矿产测勘处的处长一直由谢家荣担任。矿产测勘处设立初期,设址昆明地藏寺巷7号,11月初迁往昭通北门外忠烈寺,19436月迁贵阳,1944年又迁重庆。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到南京。矿产测勘处主要从事探矿钻探工作,进入中科院地质所的人员较少。 

  1949111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中央地质调查所经过全体讨论,于1112日形成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人员对本所隶属问题的意见书》,明确提出希望归属中国科学院,一式两份呈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严济慈主任并希望代为转呈政务院。1116日,李春昱所长又签发两份电报致政务院周恩来总理和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表达了“希望在科学院领导下工作”。19505月,李四光从欧洲回国,接受了组织全国地质工作的任务。8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7次会议通过了李四光提出的重组方案,设立了一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两所(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一局(矿产地质勘探局)。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由21名委员组成,李四光任主任委员,尹赞勋、谢家荣为副主任委员。同日,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的任命通知书任命程裕淇、张文佑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829日政务院同意侯德封兼任代理所长。195113日,中央地质调查所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奉命改组。19515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正式成立,归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双重领导。195272日中国科学院转发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临时调整机构提出的地质研究所人员有:侯德封何作霖张文佑叶连俊、李璞、陈庆宣、刘鸿允、赵宗溥等八人。19529月地质部成立后,地质研究所的行政事宜归地质部管,组织关系和学术归中国科学院管。19531月,侯德封被正式任命为地质研究所所长。19542月,地质研究所从南京迁到北京。19551月,地质部将地质研究所和古生物研究所的建制归还中国科学院。

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位于北京的办公楼(鸿鹄楼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改组为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
 “所长侯德封任命各
研究主任”文
张文佑副所长任命书   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
委员会成立文

1958年左右,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德封所长、苏联顾问、张文佑副所长、何作霖先生在位于北京沙滩松公府的原地质所办公楼前合影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对外的名称很长一段时间沿用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拉丁文-英文译名:Institute of Geology, Academia Sinica,只是进入1990年代,才对外使用全英文译名: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前身是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成立于19282月,所址选定南京钦天山。历任所长为竺可桢(1928-1946年)、吕炯(1936-1944年代理所长)和赵九章1944-1946年代理所长,1947-1949年所长)。初期,气象所从测候网着手,训练专门技术人员,进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19306月筹建北极阁地震台,1932年正式开始地震观测。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逆长江而上,初迁汉口、再迁重庆,最后迁往北碚象庄。抗战胜利后于19469月迁回南京原址。1947年,陈宗器领导的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地磁部分并入气象研究所,兴建北极阁地磁台。解放前,气象研究所的规模并不大,1948年全所共有30人。

  195046日,以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为基础,合并了原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物理探矿部分(顾功叙领导),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Meteorology)。19505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任命通知书,任命赵九章为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陈宗器、顾功叙为副所长。19513月,经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同意,李善邦、秦馨菱等五人从中央地质调查所地球物理研究室调整到地球物理研究所。 

  初创时期的地球物理研究所下设4个研究组:气象组(赵九章领导,后来分为天气组、气候组和农业气象组)、地磁组(陈宗器领导)、地震组(李善邦领导)和应用地球物理组(顾功叙领导)。后来又增加了海浪研究组,接管了徐家汇和佘山天文台的地震、地磁观象台等。195412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从南京迁到北京中关村新建办公大楼。

原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办公楼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对外的名称为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cademia Sinica,从1978年起使用全英文译名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两所建立后,即进入成长与发展阶段。配合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地质研究所和地球物理研究所都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考察并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两弹一星”研制、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稀土矿物研究、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两个一级学科研究所,地质所和地球物理所在许多方面也有着共同的命运:它们共同经历了“文革”前的建设发展和“文革”后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它们共同经历了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学科原因,均被要求转向地震研究,1971-1977年脱离了中国科学院转归国家地震局管理。1978年,又共同经过分所,共同在中国科学院内获得重建。

    

大事年表

原地质研究所: 

  • 19139月,工商部矿务司地质科改名为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所址设在北平粉子胡同工商部内。 
  • 19139月,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调查人才的教育机构——地质研究所成立,19167月,地质研究所结业的学生有18人取得卒业证书,十余人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地质调查所终于结束了“有名无实”的情形而得以正式开展工作。 
  • 1914-192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农商部,其中19161-10月短暂改名为地质调查局,后又改回地质调查所。北平丰盛胡同3号和兵马司胡同9号是主要的办公地址。 
  • 1928-1930年改名为农矿部地质调查所。1928年地质调查所的组织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改“股”为“室”。随着工作的深入和研究内容的扩大,又陆续建立了一些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1929年)、沁园燃料研究室(1930)、土壤研究室(1930)、地震研究室(1930,后改名地球物理研究室)等。 
  •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在上海成立。 
  • 1931-193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实业部,1935年冬,地质调查所从北平迁至南京珠江路942号新址。 
  • 1938年地质调查所隶属经济部,抗战期间西迁重庆北培,1941年正式改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466月中央地质调查所回迁南京珠江路原址。 
  • 1949423日南京解放后,中央地质调查所被南京市军管会接管,进行了物资清点、移交。1951年元月三日,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被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 
  • 195082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47次政务会议同意李四光提出的全国地质工作统一管理方案,设立“一会、两所、一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命程裕淇、张文佑为地质研究所副所长,829日政务院致文化教育委员会的函“同意侯德封代理地质研究所所长”。 
  • 195157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南京正式成立,在致南京电信局、南京鼓楼邮局等单位的函中,均载明“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已奉命于57日改组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研究所下设土壤研究室(主任马溶之)、第一组(矿物,主任何作霖)、第二组(岩石,主任程裕淇)、第三组(动力地质,主任张文佑)和第四组(综合地质,主任李春昱)。 
  • 195210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土壤研究室决定“改室成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筹备处。 
  • 1954 2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南京迁至北京沙滩松公府夹道六号(原北京大学红楼校区地质馆)。 
  • 195511月在兰州组建西北地质研究室,在此基础上于196028日组建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 刘鸿允主编的《中国古地理图》、章元龙主持的“三水铝矿及高岭石加热相变化的研究”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三等奖(该奖后被公认为中国颁发的首次自然科学奖)。 
  • 1960年夏,地质研究所从东城沙滩迁至德外祁家豁子新办公大楼。 
  • 196211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地质研究所缩编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昆明站。 
  • 196512月,地质研究所晶体生长部分并入中国科学院硅酸盐化学与工业研究所。 
  • 19662月分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 1971-1977年,地质研究所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 
  • 19781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分为二,从事地震研究的划归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从事非地震研究的回归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重建后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历任所长为:张文佑1980-1983)、孙枢1984.1-1987.7)、王思敬1987.8-1995.9)、刘嘉麒1995.10-1999.5)。 
  • 19859月,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对国内外开放的2个研究所和17个实验室之一。19895月,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第三批开放实验室。 
  • 19996月,地质研究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原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282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前身)在南京钦天山成立。 
  • 1937年底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至汉口,19381月迁至重庆,1939年迁至重庆北碚。 
  • 19469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回迁至南京北极阁。 
  • 195046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南京成立,赵九章任所长,陈宗器、顾功叙为副所长。 
  • 19513月,李善邦、秦馨菱等五人从中央地质调查所地球物理研究室调整到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5412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从南京迁往北京中关村。 
  • 叶笃正与顾震潮主持的“西藏高原对于东亚大气环流及中国天气的影响”、傅承义主持的“关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和地震探矿的一些问题” 获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三等奖(该奖后被公认为中国颁发的首次自然科学奖)。 
  • 1958年中国科学院把人造卫星研制列为一项重大任务,并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小组”。“581组”办公室设在地球物理研究所,由赵九章负责,具体业务联系由钱骥、周炜协助,后迁至西苑操场甲1号办公,建立研究实体,1959年“581组”的研究实体改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 
  • 19595月,建立兰州分所,在此基础上,1962年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617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七室(核爆炸地震学研究室)成立。19635月,傅承义和孙超代表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国防科委第21研究所正式签订“21号”任务书。自1964年参加我国首次核爆炸试验到1976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先后11次参加了地面、空中、地下核试验和导弹-核武器试验地震观测以及工程防护试验工作,还有多次化爆模拟试验,直接参加人员多达200余人,为国防建设和核爆炸地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96412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地质研究所缩编后地震站观测人员整编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南工作站。 
  • 19662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四: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迁到西安,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71-1977年,地球物理研究所归属国家地震局管理。 
  • 19781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二:从事地震研究的,归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不从事地震研究的,回归中国科学院,重新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 重建后的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历任所长为:陈宗基(1983.5-1989.5)、刘光鼎1989.6-1993.10)、徐文耀(1993.10-1997.12)、郑天愉(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1997.12-1999.5)。 
  • 199010月,地球动力学高温高压实验室成为中国科学院第四批开放实验室。 
  • 1994811日,在地球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了中国科学院现代地球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暨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JICA)揭幕仪式。 
  • 19996月,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199964月,中国科学院领导带队到所正式宣布两所整合及新的所领导班子,首任所长丁仲礼1999-2003年第一届,其中第一年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所长;2003-2007年第二届)。同年,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体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 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0077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发文组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英文名称: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AS 
  • 刘东生院士荣获2003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04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电离层研究室整体调整到所。 
  • 200410月,将原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二级法人单位,20166月,该中心又被并入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 2005418日,科技部批准建立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 20076-20174月,朱日祥院士担任第三任、第四任所长。 
  • 2009年获批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4年获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 20174月,吴福元院士担任第五任所长。 
  • 2014年中国科学院制定实施“率先行动”计划,推动研究所进行四类机构改革。地质地球所与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于2017年联合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