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通过中科院验收
2004-10-25 | 作者: | 【 】【打印】【关闭
2004年2月27日,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与科学技术局会同综合计划局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召开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KZCX1-Y-01)项目验收会。以刘光鼎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结题报告,经过质询,形成验收意见如下: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分别由在大庆和胜利油田两部分的实施组成。

一、科学技术成就与贡献

在大庆油田的实施,针对深层复杂岩性储层特征,成功研制保振幅的地震叠前成像方法、提出广义S变换、波阻抗反演及火山岩测井定量识别等表达储层的理论方法及核心技术;研制成功油储地球物理并行软件系统,并应用于大庆外围5 000万吨石油储量和609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其中仅探明储量就达174.68亿立方米)的实效探查过程;此外还促成了大庆徐深1井(地质储量已超过300亿立方米)的重大发现。

在胜利油田的实施,针对我国东部潜山复杂构造的特征,发展了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最佳孔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潜山油气藏构造的刻划能力。针对潜山复杂储层的特征,发展了地层波阻抗反演、相干分析、边缘检测等储层描述技术,形成了以叠前深度偏移为主体的潜山油气勘探理论与技术流程,不仅对潜山面有了认识,而且对潜山内幕有了探讨,推动了胜利油田潜山勘探的发展。

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要点

(一)在大庆实施中

1. 学习冯康先生的哈密顿系统辛几何算法及保结构计算思想,提出地震波传播的辛几何算法和波场延拓的李群算法,经课题组自己组装的并行机集群完成计算,与国际同步皆于2000年公布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研制成功。处理82测线时,“凹中隆”内部结构和断裂特征及地层接触关系得到清晰反映,从而促成大庆徐深1井的重大发现。

2. 首次提出适合我国的陆相断陷模型,以利研究成果验证。

3. 提出广义S变换理论并生成关键技术;对大庆外围地层内部结构和岩体属性有了进一步刻画。

4. 研制三维波阻抗反演技术及软件,在砂体预测中,经42口开发井检验,符合率达到100%。

5.提出矿物体积的物理模型,生成火山岩测井定量识别的理论方法,对17口井定量预测中,火山岩岩性符合率提升到80%。

6. 完成波场延拓费涅尔体叠加的理论研究及软件研制,从而克服了深层地震弱信号叠加增强的难题。

(二)在胜利实施中

1.借助于人工合成孔径和费涅尔相干带理论,利用绕射波曲面和反射波曲面的夹角,重新定义了地震波相干带算式,提出了叠前深度偏移最佳孔径方法,大幅度提高了地震资料成像品质。

2.依据潜山构造形成机制,紧密结合油田勘探与开发实践,实现了潜山油气藏归纳分类,揭示了不同类型潜山油气藏分布规律。

3.结合地质构造演化与成藏条件,部署钻探车古201井,并获高产工业油气流。在车古201井周围,相继钻探十余口探井和开发井,勘探成果显著,共计探明石油储量3207万吨,建成胜利油田第69个油田――“富台油田”。富台油田的发现,不仅深化了潜山内幕型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技术,而且发现了新的含油层系(冶里-亮甲山及凤山组)。借鉴富台油田的勘探经验,钻探了车古571井、渤深6井和桩海10井等探井,发现多个高产潜山内幕油气藏。

 三、科学技术水平与影响

在大庆油田的实施,开辟了地震波传播与成像的李群算法研究新途径,深化复杂岩性储层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技术流程,成功开展寻找大庆油田接替基地的预研、为在我国东部建立大气田、实现大庆油气资源类型转化提供了依据及技术保障;也为“油气勘探二次创业”战略思想的实施,开展理论方法及技术预研,形成了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和大型国有企业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

胜利油田的潜山勘探实践表明,近期内胜利油田的潜山新增石油天然气各级储量可望突破亿吨,这在胜利油田稳产、上产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中中国科学院创新重大项目“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支撑。同时,这表明潜山油气藏是胜利油田今后发展可能的重要接替资源。

四、论文发表

发表论文92篇(其中SCI 34篇,EI 2篇),申报软件版权4套,待申报10套。

五、验收结论                       

创新项目在大庆实施中,取得复杂岩性储层油气勘探的理论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大庆油田深层和外围勘探的理论及技术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胜利油田实施中,为古潜山油气藏的深入探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从而对胜利油田的稳产上产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项目实施期间,培养博士28人,硕士42人。经费使用基本合理,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建议有关部门继续给予支持。

                                 (油气资源研究室供稿)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