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分部广州分部
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研究队伍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研究队伍 > 两院院士
张培震
2017-08-23 | 作者: | 【 】【打印】【关闭

  张培震, 1955年12月23日生,河南省淮滨县人,博士,地震动力学家。1979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1987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1987-1991年在美国内华达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2015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工作,历任副所长、所长、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5年至今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长期从事新生代地质构造和地震动力学研究,通过不同时间尺度的构造变形,研究大陆动力过程与强震活动习性,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生代构造变形、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国际有关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以十年时间尺度的现代地壳运动为对象,提出了中国大陆的现今构造变形是一种既有刚性地块的整体运动、又有非刚性连续变形的耦合模型;揭示了青藏高原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发现印度和欧亚板块相对运动速率的90%被青藏高原周边和内部的构造变形所吸收调整,定量给出了不同部位、不同构造单元和不同构造带的现今构造变形样式和速率;揭示了青藏高原内部拉张剪切、周边挤压缩短的现今构造变形的应变状态,提出了所谓青藏高原“向东挤出”实际是高原内部地壳物质的向东流动和顺时针旋转的认识。

  以万年时间尺度的活动构造为对象,发现中国西部主要断裂的滑动速率普遍低于国际上通常认为的高速率,较早给出了青藏高原周边低速率、分散式构造变形的实际证据;将活动构造研究应用于地震危险性评价,参与和领导了中国和全球地震灾害评价图系的编制,提出了“古地震事件年代的逐次限定”研究方法和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地块运动的“活动地块”假说等。

  以百万年时间尺度的新生代构造为对象,发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10-12Ma)发生了准同期、分布广泛、影响深远的构造变形,导致山脉隆升和盆地消亡,成为高原最新的组成部分,向北东方向的扩展仍在持续,其前缘已经跨过河西走廊盆地,进入戈壁阿拉善地块内部;发现青藏高原构造变形塑造的地形起伏,为后期气候变化导致侵蚀和沉积速率增加提供了地貌条件,提出冰期-间冰期全球气候大幅度波动导致2-4Ma间沉积速率突然增加,形成著名的“磨拉石”建造,推动了构造变形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

  1979年录取为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8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