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奠基人作者: 何京(编辑) |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开拓者 赵九章出身中医世家,幼年就读于私塾,预备从事文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改学科学,立志“科学救国”,并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33年,赵九章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通过庚款考试,于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三年后,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的他返回祖国,在西南联大任教。1944年,经竺可桢教授推荐,他开始主持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工作,承担起继竺可桢之后中国现代气象科学奠基的重任。1946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往南京的北极阁,成为我国现代气象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解放战争后期,气象研究所奉命迁往台湾。赵九章和所内的科学家们则选择一起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为祖国的气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技术力量薄弱。赵九章与涂长望携手合作,组建了联合天气预报中心和联合资料中心,为新中国气象事业中两个最基本的分支——天气分析预报和气象资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心成立之后,赵九章担任业务领导并从事实际工作。 1938年,赵九章把数学和物理引入气象学,研究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完成了我国第一篇动力气象学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热力学》;1945年,通过大量的研究,赵九章首先提出“行星波斜压不稳定的概念”,他指出,实际大气在斜压状态下可以是不稳定的,即振幅将随时间增长而形成天气图上观测到的气压场的槽、脊分布和发展,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1946年,当他在芝加哥大学作这一学术报告时,引起了国际气象学家的高度重视。在气象学发展史上公认“公元1946年,中国的赵九章提出了行星波不稳定概念”。 赵九章重视把科学的发展与国民经济联系起来。20世纪50年代初,他主张在广东等地种植防风林带,以此方式改变局部小气候,为橡胶移植到亚热带地区创造了条件;5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人工降水研究。在赵九章的积极倡议下,我国的云雾物理学研究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暖云降水理论和积云动力学等研究成果。 赵九章还十分重视气象学的现代化建设。50年代初,他通过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及时提出气象学要数理化、工程化和新技术化,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这一指导思想。50年代初,计算机的问世使天气预报从定性向定量化的发展具备了条件。赵九章支持鼓励刚从国外回来的顾震潮应用手算图解法解微分方程,从而使我国的数值预报发育成长起来,并培养一批科技力量。当我国第一台计算机出现后,数值预报研究和业务就开展起来了,为60年代末我国正式发布数值预报奠定了基础。同时,赵九章十分重视把新遥测和遥感技术应用到大气科学中。50年代中期,他支持应用空气动力学的风洞和先进的测试仪器研究大气湍流。在赵九章的极力推动下,中国仅有的两个臭氧观测台建立了,这为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成分打下了基础。 |
赵九章 | |
赵九章,浙江吴兴人,1907年出生于河南开封,著名的科学家、气象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详细 >> |
赵九章照片 孙克忠在新疆乌鲁... 责任到人,分头把关 东方红一号卫星做... 科研人员在装配东... 东方红一号卫星装配 1958年,毛泽东主... 1960年底,聂荣臻... 1970年4月24日21时...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