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对我国稀土科学研究的简史和贡献 |
作者:张培善 |
(一)上世纪五十年代 中科院地质所对白云鄂博矿床研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五十年代初、中期,何作霖教授等对白云矿石鉴定和研究,以及尔后的包钢试验炉渣的分析,鉴定等,每次鉴定都有鉴定报告提出。 后一阶段是中苏科学院白云鄂博合作地质队的建立和工作,从矿床地质、地层构造、矿物岩石到同位素地质的全面地质学研究,中苏各行专家近二十人,中方队长为何作霖教授,苏方队长为索科洛夫教授,秘书为司幼东教授,经过1958-1959两年的野外地质工作和室内实验工作后,编写出了《内蒙古白云鄂博铁-氟-稀土和稀有矿床研究总结报告》,内部打印,分上、下两册存档。何作霖教授的研究生同时又是合作队成员的张培善,于1959年提出了《白云鄂博稀土矿物学研究》研究生毕业论文。地质工作期间发现了黄河矿等稀土新矿物。1957年夏在主矿上盘钠辉石型矿石中发现了稀土钽铌酸盐矿物易解石,揭开了白云鄂博矿床中除铁稀土外,还富有铌钽资源的序幕。 (二)上世纪六十年代 五十年代后期,地质所全所大搞稀有元素,其调查足迹,遍及全国,白云鄂博当然也包括其中。1960年开始,张培善课题组继续从事白云鄂博矿石矿物研究,在白云矿山姜钟元工程师寄来的样品中,发现铌的工业矿物铌铁矿,样品采自主矿下盘铁矿石中,证明铁矿石中铌呈独立矿物存在。在此期间,还承担了长沙矿冶所白云铁矿石的分析、鉴定工作,并及时提供鉴定报告。 1963年科学出版社内部出版了《白云鄂博矿物志》。地质所把白去鄂博作为重点研究课题,所领导十分关心,何作霖教授因身体有病,不能出野外,在所内指导。侯德封所长、涂光炽副所长、叶连俊教授等1962年亲自赴野外指导地质工作。 1962年张培善等再赴白云鄂博野外地质工作,在矿区东部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发现另一铌的工业矿物,烧绿石,说明铌的矿化的作用遍及整个矿区。1963年春,国家科委为合理利用白云鄂博矿石,联合三部委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4·15”会议。根据会议精神,地质所把白云鄂博研究作为重点课题,调集有关研究室力量,组成白云队,制订数年研究规划,任命张培善和王中刚为队长,郭承基教授业务指导,全面研究白云鄂博矿床、矿物、岩石、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学科内容。在此期间,发现了氟碳钡铈矿等稀土新矿物多种。并对成矿过程提出设想,对矿床成因提出探讨。1965年提交了《包头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研究》报告,由国家科委内部出版。又在包头第二次“4·15”会议上提交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1966年夏,研究工作暂停。研究成果的文字报告,拖延到1974年才由科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内蒙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地球化学及成矿规律研究》。 (三)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期 七十年代后期,中科院地学局(五局)和地质所领导率队去包钢、白云矿区考察,地质所继续原来的研究课题,恢复对白云鄂博的地质研究工作。就在此时,方毅同志数次下包头,亲自抓包头的工作。冶金部根据方毅同志批示,1978年开始,组织了西矿地质大会战,地质所配合了会战工作,除对矿物、岩石、矿石研究外,还开展了同位素地质学研究和主、东矿开采边坡稳定工作地质研究。1983年提交了《白云鄂博矿床中同位素地质研究》的报告,1984年提交了《白云鄂博矿区地质矿物、同位素地质及工程地质研究汇编》,由地质所内部出版。1986年出版了《白云鄂博矿物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四)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 自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把各研究所的稀土研究统一规划,并提升为重点课题。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稀土办公室和稀土专家组,从稀土资源调查开发、分析提取、到稀土应用、新材料研制等一条龙作业。地质所承担了华南离子型稀土矿的地质学研究,任务内容为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南岭一带各省区的离子型稀土矿的分布、分类、成矿过程、利用前景和成因探讨。地质所以张培善、姜传武为首的课题组前往江西、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进行野外实地地质考察,在“六五”和“七五”期间完成了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的地质学、矿物学和同位素地质学研究,并和地化所一起,完成了《华南离子型稀土矿地质矿物和地球化学》专著,作为中国科学院稀土办的科研成果之一,于1993年内部出版。对离子型稀土矿的物质组成和成矿过程作了科学阐明,并指出北纬28°线以南的广大地区,为该类型稀土矿的远景地区,前景非常广阔。 “八五”和“九五”期间,地质所将稀土研究扩展到全国,先后实地调查并研究过山东微山稀土矿,湖北庙垭稀土矿,福建洋墩稀土矿,云南迤纳厂稀土矿,甘肃桃花拉山稀土矿,辽宁风城赛马碱性岩,内蒙兴安岭八一矿,吉林大栗子铁矿等矿床和矿化地区,重点研究了攀西裂谷冕宁一带的稀土矿。详细研究了全国稀土矿的矿床地质,并对众多矿床中的多种稀土矿物进行了详细分析、测试、鉴定,特别是矿物的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产状成因等内容,积累了大批矿物学科学数据,为我国稀土矿的开发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稀土矿物学研究方面提出许多重要理论,奠定了我国稀土地质学和矿物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中国是稀土泱泱大国,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稀土矿物埋藏量居世界首位,稀土矿物学研究是我国的科技强项。我们的科研成果《中国稀土地质矿物学》(英文版),科学出版社于1995年出版,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十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赢得了国际地学界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使我国的稀土矿物学研究挤身于世界先进水平。199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稀土矿物学》专著,这是我所地质人员数十年来心血汗水的总结,他们一贯坚持不懈,翻山越岭,足迹几乎踏遍全国稀土铌钽矿山和矿化地区,野外考查与室内测试相结合,潜心研究,精密鉴定,全面研究描述了国内产出的一百二十余种稀土矿物和七十余种铌钽矿物。矿物研究是发挥资源优势和开发利用的基础,研究成果和积累的资料和数据,具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该书的面世,在我国地质矿物学界是空前创举,影响深远。 (五)褒扬和奖励 (1)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奖励中科院地质所张培善等在白云鄂博发现新矿物。 (2)1984年九月,中共包钢委员会、包头钢铁公司致函中科院地质所:张培善同志曾为包钢工作多年,为包钢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我公司拟于10月12日隆重举行纪念周总理为包钢一号高炉出铁剪彩二十五周年暨庆祝包钢建厂三十周年大会,特邀请张培善同志光临指导……。 (3)1987年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三等奖,获奖项目:《白云鄂博矿物学研究》。 (4)包钢档案馆:《包钢志·第九编》“科学技术志”中记载:包钢白云鄂博铁矿的三大发现:铁矿是1927年岁时的北京大学地质系助教、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丁道衡先生。稀土矿的发现是1935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地质系矿物学专职讲师何作霖先生。铌钽矿的发现是1957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培善等人在研究白云鄂博矿床时,张培善先生首先在主矿上盘钠辉石岩中发现含有铌钽矿物的易解石,同年张培善还发现世界上的新矿物“黄河矿”、“钡铁钛石”等。因此在1963年国家十分重视对白云鄂博铁-稀土-铌的物质成分进行细致的综合性的研究。 1965年6月,张培善等编写了《内蒙白云鄂博矿区易解石富集带工作简报》,以后出版了《白云鄂博矿物志》……。 张培善从五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白云鄂博矿物,他是“黄河矿”、“钡铁钛石”和“中华铈矿”等许多新矿物的发现者,白云鄂博的许多稀有矿物,是他首先鉴定出来的,他既拥有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又系统地收集了有关的研究成果……。 (5)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项目《白云鄂博矿床矿物学地球化学综合研究》(与地化所共享)。 (6)1992年国家举办包头国际稀土节,中共包头市委和包头市人民政府聘请张培善为稀土节顾问,特邀去包头参加活动。 (7)1994年,包钢出版《白云鄂博矿冶工艺学》专著,书中序言和内容多处,赞扬和记载地质所的成果和贡献。 (8)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奖项目:《中国稀土矿物学研究》,获奖人员为:张培善、陶克捷、杨主明、杨学明、宋仁奎。 |
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