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造成了上千公里的构造缩短,形成了平均海拔约5000 m的青藏高原。对于青藏高原的构造演化,前人提出了诸如 “构造挤压缩短”、“侧向走滑逃逸”和“下地壳流”等经典模型。位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以东,夹于鲜水河-小江断裂和实皆断裂之间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发育了一系列走滑断裂,这些断裂的活动历史、方式以及该区域的构造旋转对理解和区分上述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研究,这些断裂的活动时间还不清楚。此外,前人的古地磁研究多集中在中生代,缺乏系统的晚新生代古地磁研究,严重制约了人们对该地区构造旋转时空分布的理解。
前人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南缘晚新生代的断裂活动大都具有正断分量,或在断裂尾端形成走滑拉分盆地,因此盆地中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周缘山脉的剥蚀抬升历史和盆地的充填过程,而且其年龄可以为这些断裂的活动时间提供重要制约。云南西北地区广泛分布了一套河湖相、湖沼相沉积物,这套地层的年龄被广泛用来限定断裂活动、构造隆升、长江袭夺等重要地质事件的时间。然而,由于缺乏可靠的生物化石和适合精确同位素定年的材料,其年龄仍不清楚。
针对上述问题,地质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博士后李仕虎及其合作导师朱日祥研究员、邓成龙研究员等人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考察,选取位于大理盆地北部的大松坪剖面开展高分辨率的磁性地层学、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岩石磁学结果显示磁铁矿和赤铁矿是大松坪剖面沉积物的主要载磁矿物。磁性地层学结果表明该套地层的年龄为7.6-1.8 Ma。结合岩石地层学、沉积学等证据,揭示大理断裂系的活动开始于 ~7.6 Ma,且其断裂运动在2.5 Ma时正断分量显著加强。古地磁偏角结果显示,相对10 Ma的欧亚大陆视极移曲线,大理盆地自晚中新世以来未经历明显的构造旋转,这表明由白垩纪古地磁结果所揭示的大规模构造旋转很可能发生在古新世至中新世期间,与左行走滑的哀牢山-红河断裂活动时间基本一致。此外,岩石磁学和磁组构研究结果显示大理盆地的沉积物物源在4.2 Ma发生了重大变化。岩石磁学和磁组构参数反映大理盆地经历了多阶段的沉积充填过程,与沉积速率和岩性变化所反映的构造过程一致。磁组构所反映的区域应力情况表明大理盆地的沉积充填过程受鹤庆断裂和红河断裂的共同控制。
图1 大理盆地大松坪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结果
图2 沉积速率、磁化率以及磁组构参数的变化反映大理盆地的沉积过程
该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提供了精确的年龄框架,对理解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Li et al. Magnetostratigraphy of the Dali Basin in Yunnan and implications for late Neogene rotation of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3, 118 : 791-807)和构造地质学国际权威期刊Tectonophysics上 (Li et al.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late Miocene–Pleistocene Dali Basin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vidences from anisotropy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rock magnetic data. Tectonophysics, 2014, 629 : 36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