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动态
GPC:新生代岩石圈构造变动的环境效应——孢粉记录揭示的南天山山脉库车前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
来源:科技与成果转化处 | 发布日期:2011-01-06

 

图1  库车前陆盆地的地理位置与区域构造背景

新生代岩石圈构造变动的环境效应是国际地学研究热点之一,而青藏高原及其周缘造山带无疑是开展上述研究的理想地区。东西向延伸约2500km的天山山脉是中亚规模巨大的造山带,晚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深俯冲的远程效应影响,天山山脉发生了强烈的地壳缩短,并在前陆盆地堆积了源自天山山脉的巨厚沉积物,为我们从盆山耦合的角度探讨构造作用与新生代古气候变化之间的动力学联系提供了地质基础。

地质地球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研究室博士研究生张振卿与导师孙继敏研究员对塔里木盆地北缘库车前陆盆地开展了中中新世以来的高分辨率孢粉学分析,结果表明:库车前陆盆地在13.3-7百万年期间,构造运动相对稳定,孢粉结果表明气候温暖湿润;7百万年以来,受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俯冲的影响,发育同构造沉积、并发生地壳缩短,同时在孢粉记录上显示高海拔山地植被冷杉含量出现显著增加的趋势;5.3百万以来,以蒿属和藜科为代表的干旱、半干旱花粉含量突然增加,指示塔里木盆地在进入到上新世以后,气候更为干旱。他们认为塔里木盆地北缘在中新世末期的干旱化加剧与周围山地的抬升导致的“雨影”效应加强有关,同时,也可能是对北半球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变冷及副特提斯海阶段性西退的区域响应。

 

图2  库车前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记录的古植被演替历史

上述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学权威期刊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Zhang and Sun. Palynological evidence for Neog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in the foreland basin of the southern Tianshan range, northwestern China.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11, 75: 56–66)。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