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翰林雅厢”之名,纪念它的辉煌 |
■中国科学报记者 冯丽妃 为了使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的“地6楼”作为当初科学城的遗址永久地保留下来,中科院院士叶大年等人认为“必须给它一个恰当而高雅的名分”,并提出“翰林雅厢”这个名字,来纪念它创造的辉煌,使它代表的科学精神与文化传承下去。 之所以如此命名,其渊源涉及中国现代史中院士制度及其称谓的来历。解放初期,毛泽东主席曾召集中科院院长郭沫若等科学家讨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谓问题,郭沫若建议称“翰林”,但有人认为它带有封建色彩,最后定为“学部委员”,1993年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叶大年认为,当今的院士或可比之古代的翰林,比如韩国现今的科学院就称为翰林院,而“翰林”一词本身起源于我国。“地6楼”曾先后荟集过40多位院士,这很可能使它成为院士集中度排位第一的大楼。也许有人会问“何以见得是排位第一呢”? “其实,回答并不困难。”叶大年说。新中国院士制度经历了60多年,共选出1647名(截至2019年4月)中国科学院院士(857人)和中国工程院院士(790人)。“院士集中的研究所和大学院系寥寥无几;若是以办公楼来计,那就更绝无仅有了。” 同时,他向《中国科学报》解释说,“厢”字原意为侧房或廊房,北京各城门外均有关厢,即城门外地区。“地6楼”曾为德胜门外第一楼;在1958科学城规划中,此楼也位于西南缘。不同时代均处于“厢”的位置。故此题名“翰林雅厢”。 另据史书记载,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它因历史上曾经出过59个宰相而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宰相村”。中国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到清朝整整延续了1300年,期间近11万多人考中进士。浙江宁坡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被认为是中国“第一进士村”,共有76人中进士。在江西、安徽、四川等省也均有“进士村”的报道。 叶大年与同事易善峰、周新华等认为,荟集过40多位院士的“翰林雅厢”出现的几率要远比鄞州走马塘那样的“第一进士村”的几率小得多。“翰林雅厢”的出现是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果,也是科技教育资源配置的历史传承产物。关于这栋楼的最终命名,他希望关心这栋楼、希望守护科学家精神的同仁们不吝赐名,将会予以认真考虑。 “地6楼”60年来走出的院士: 杨钟健、裴文中、吴汝康、贾兰坡、吴新智、张弥曼、邱占祥、涂光炽、郭承基、欧阳自远、傅家谟、安芷生、侯德封、何作霖、尹赞勋、张文佑、叶连俊、谷德振、刘东生、孙枢、叶大年、汪集旸、王思敬、丁国瑜、马宗晋、马瑾、李玶、邓启东、张培震、刘光鼎、钟大赉、刘嘉麒、丁仲礼、朱日祥、翟明国、孙龙德、刘丛强、郭正堂、李阳、万卫星、吴福元、丁林、潘永信、张宏福、谢先德(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