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树成,男,出生于1967年10月,教授。现工作单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1篇。 报告题目:地球生物学的发展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 |
| |
崔峻、男、1974年9月出生,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硕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天文系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物理系博士后。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同年获得欧洲空间局颁发的金星快车杰出贡献奖。主要从事行星中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的研究。多年来广泛参与国内外重大深空探测项目,如卡西尼-惠更斯项目、嫦娥项目等。在JGR、GRL、ApJ等国际主流SCI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引文1200余次。 报告题目:磁场对火星电离层的影响 | |
| |
冷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领域:地幔对流和岩石圈动力学,科学数据可视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等。 报告题目:从被动大陆边缘到俯冲起始:如何实现威尔逊循环 | |
| |
王汝成,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1)矿物晶体化学及其对各种地质过程的微观记录;(2)表面矿物学,重点研究低温环境中矿物表面反应及在环境和材料领域的应用;(3)计算矿物学,主要开展极端环境下矿物相变及表面过程的理论与计算模拟。 报告题目:矿物学研究揭示稀有金属成矿的新类型、新机制和新地区 | |
| |
张贵宾,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专业及研究领域:与俯冲带相关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报告题目:俯冲过程中的流/溶体活动:以中国西部超高压变质带为例 | |
| |
吴怀春,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海洋地质学,旋回地层学,古地磁学。 报告题目:古生代旋回地层学与天文年代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