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联系我们所长信箱内部网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概况简介机构设置研究队伍科研成果实验观测合作交流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报图书馆党群工作创新文化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研究亮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研究亮点 > 一带一路
苏哲等-IEEE JSTARS:以小基线PS-InSAR和GPS限定伊朗高原西北部North Tabriz-North Mishu断裂带的尾端转换机制
2016-09-27 | 作者:科技处 | 【 】【打印】【关闭

青藏高原是一个研究陆-陆碰撞的热点区域。由于印度次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作用时间过于久远(5000万年之前),其相关的构造行迹早已被后期的构造活动改造甚至被完全破坏。位于西亚的土耳其-伊朗高原是一个正在经历陆-陆碰撞作用的、相对年轻的高原,是研究陆-陆碰撞的理想地区。一方面,阿拉伯板块的北尖端正在以每年30 mm的速度下插到欧亚板块之下,由此造成了西侧小亚细亚块体沿着北、东安纳托利亚共轭走滑断裂系,侧向挤出到地中海地区。另一方面,位于碰撞前缘以东的伊朗高原西北部却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整体侧向逃逸运动,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不连续的、小型右行走滑断裂系。那么,该套右行走滑断裂系究竟是以何种应变调节机制协调了来自于南侧阿拉伯-欧亚板块之间持续的挤压碰撞,之前的研究鲜有涉及。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特提斯研究中心苏哲博士后与伊朗地质调查局地球科学研究所Morteza Talebian等开展合作,在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台湾“丝路计划”的支持下, 利用GPS和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PS-InSAR)技术, 对伊朗高原西北部的米树断裂和北大不里士断裂二者之间的构造转换机制进行了定量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米树断裂带作为伊朗高原西北部少有的几条逆冲推覆断裂,充当了其南侧北大不里士走滑断裂向北延伸的尾端转换构造,即在陆-陆碰撞作用的前缘地带东部,出现了一系列“马尾状”离散型构造,以此协调了一些微块体的侧向挤出。

图1 伊朗西北部北大不里士断裂历史地震

图2 小基线PS-In SAR震间期活动速度场

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陆-陆碰撞的前缘地带其应变调节机制提供相关的空间遥测学监测数据验证,还可以为研究类似于伊朗西北部的北大不里士这一类蕴震断裂,历史上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并且地震能量在短时间内沿断裂的不同部位发生时空“跳转”等方面的地震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以上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电气工程联合会(IEEE)下属刊物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Su et al. Quantifying the Termination Mechanism Along the North Tabriz-North Mishu Fault Zone of Northwestern Iran via Small Baseline PS-InSAR and GPS Decomposition,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PP(99): 1-15)。

原文链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 邮 编:100029 电话:010-82998001 传真:010-62010846
版权所有© 2009-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京ICP备050291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