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集暘,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热和水文地质学家。1935年10月生于江苏吴江(现归苏州市)。
1962年在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获前苏联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相当于PhD),同年10月回国后迄今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9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
1979-1981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任访问教授及美国地质调查所(USGS)高级客座研究员。
1989-2001年任国际地热协会(IGA)主席团成员。
1981-1995年任国际热流委员会(IHFC)委员。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地热能中心技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地热能中心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岩溶研究中心(IRCK)理事会理事;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河海大学及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热与可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迄今为止,汪集暘院士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撰写专著6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及其他部委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刘光文科技成就奖(2016)、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6)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2003)。主要论著有《中低温对流型地热系统》(1993)、《Geothermics in China》 (1996) 、《神奇的地热》 (2001)、《地热利用技术》(2005)、《地热学及其应用》(2015)等。
需要特别加以指出的是,汪集暘院士一贯重视并大力培养年青人,迄今为止,已培养博士、博士后40余人。1991、1993年两度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2004年,荣获全国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并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奖。他的学生中不少已是国内外地热和水文地质学界的中坚骨干,两名博士生荣获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